春來泛舟桃花源
春來泛舟桃花源 出處:桃源縣政府網站 作者:劉伯源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聞名中外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桃花源/羅昌敏攝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緲,是由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匯聚而成,早聽說沅水是四水中最長最清澈的一條美麗河流,那里是屈子行呤的地方,陶公所描寫的避秦絕境原型桃花源就是武陵漁郎沿沅江捕魚發現的。追尋當年漁郎的足跡重游桃花源一直是我的心愿。 今年三月,適逢湖南經視拍攝專題《千古傳說,桃源洞之謎》,我們在景區工作人員老劉的陪同下開始了夢了多少回的桃花源之旅。老劉是個搞了十多年攝影的發燒友,對當地比較了解。他一邊給我們介紹情況一邊給我們看他拍攝的風物照片。更加激起我們的游興。 三月的江南,春寒料峭,天下著微微細雨,江面上有一層薄霧,更增加了仙境的氣氛,我們坐的是當地的一種小機船,開船的是個五十多歲穿簑衣戴斗笠的船夫,他的舉手投足間就仿佛當年武陵漁郎的后代。我們從桃源沅水大橋溯江而上,行不到一里,但見山勢險峻,雄奇陡峭,老劉介紹,這里是桃花源的門戶,桃源八景之一的綠蘿晴畫,古代道家把天下名山勝景分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這里被譽為第四十六福地。我們細看那絕壁如鬼斧神工,山崖上葛蘿低垂,遠看確象一幅山水畫,難怪古人把此景命名“綠蘿晴畫”,老劉像是看穿了我們的心事,告訴我們說雨后初晴,太陽照在懸崖的青苔上更像一幅絕妙的水墨畫。 說話間,又行了約兩里,船從一棵特大的老柳樹下經過,樹上有很多紅布纏繞,可以想見,當地人把它當做一棵神樹敬奉。老劉告訴我們,這棵柳樹叫屈子行呤柳,原樹為當年屈原行呤江畔時所手植。但現在所見的這棵大樹是原來那棵所萌發出來的。當地老伯姓為了紀念屈原,常來祭祀。 沿途風景都很秀麗,兩邊桃紅柳綠,野花和油菜花相互映襯,不時有鱸鷥捕魚船從我們旁邊經過,我們又經過了有桃源八景之稱的“艟舫晚渡”艟船洲、“白馬雪濤”白馬渡,愈往上行,兩邊的森林越茂密,船夫在一犬牙齜伏的洞口前停了下來,我們見到了傳說中的桃源洞——后門洞,可異所見的是個封閉的洞口,下有一斷碑,船夫隨口呤唱:“王子去求仙、丹塵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民謠講的是打漁人從這個洞口進入桃花源,在里面呆了七天出來后,發現早已物是人非,經過了一千多年,原來的漁船也變成了一個洲。我們一行人都嘖嘖稱奇。 啟航續行,不覺就來到了桃花源的腹地桃源山,舉頭仰望,水府閣高踞桃源山頂,在朦朧細雨中依然雄偉壯觀,仿佛九天仙宮,我們在問津碼頭登岸,沿著登仙徑便踏上了仙境之旅。桃源山是我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同時也是桃花源的文化中心,據史載:桃源山乃桃花源之母,后因歷史變遷,景點才內移至現今桃花山。 由于背著器材,登仙徑這段陡坡已把我們累得氣喘噓噓,原來訪仙之路也不容易。山頂便是剛才江中所見的水府閣,它高37米,加上山體的高度,有近200米,更顯宏偉壯觀。憑欄而望,俯視沅江,感覺萬里江河入懷來,美妙風光盡收眼底,沅江在此段90度大轉彎,再北折東去,江心形成了一個魚尾狀的白鱗洲。老劉指著一幅大照片告訴我們,秋冬之際,還可以看到三日同輝的奇觀。夕陽西下,漁歌唱晚,落日余輝,灑滿江面,漫江紅霞,把漁村打扮得分外妖嬈,“漁村夕照”自古以來就是瀟湘八景之一,最為奇特的是夕陽在天邊,而江面同時現出兩輪落日,三日同輝。江澤民同志1995年登臨此閣時不禁連聲稱贊:“遼闊,這兒好遼闊!”。觀景亭廓柱上掛有一書法家描寫此景的對聯:“三日同輝絕佳山水;二黃聞道遼闊江天”,可想老劉所言不虛。登上閣頂,臨江天遼闊,望沅水奔流,看青山滴翠,觀落日吐霞,您會有一種“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寵辱皆忘,俗慮盡除的感覺!難怪兩千多年前大詩人屈原,行呤至此會發出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的感嘆!下閣后不到一里便到了蒼松翠柏掩映的道教圣殿桃川萬壽宮,史載:“桃川宮,晉人建”。是桃花源景區最早的建筑。唐代這里初具規模,至宋代時建有上、中、下三宮,光落地的柱頭就有1330多根,氣勢雄偉,香火盛極,被譽為華夏四大道教勝地之一,道家稱這里為三十五洞天白馬玄光之天。1112年宋徽宗親題“桃川萬壽宮”匾額,南宋大詩人姜夔在他的《昔游桃花源詩》中稱贊這里:“修廊夾五殿,重閣映千樹。規模象巍壯,四合綠蔭護。”民間也流傳有“四十八層庵,走馬關山門”之說。可見昔日盛況。惜后毀于兵燹,1992年,規復的桃川宮上宮,被譽為華廈第二宮(僅次于故宮)。聽到這悠悠鐘鼓聲,看到這裊裊香煙,不由想起“莫測幽源里,仙家信幾深”的詩句!宮前的兩株空心杉主干碩大,樹空葉茂,堪稱奇觀,為桃花源內八景之一。 出宮下行數百米,映入眼簾的是被譽為華廈一院的天寧碑院。入口湖面上有座古樸淡雅的流線型石拱橋“聚賢橋”,橋雕刻精細,圖文并茂,內容取材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并序》。天寧碑院建筑奇異獨特,窮盡華麗,碑坊、碑屏、碑石、碑廊、碑室全為巖石構成。這座仿古建筑群集民間石藝之大成,匯桃花源文化之精華,納五湖山水于一堂,交四海騷客于一隅。院分三梯布局:首層為八仙石牌坊,高大穩健的石牌坊腳下襯有八仙石雕像,牌坊正面是周而復先生題寫的“天寧碑院”四字和一副絕妙對聯:“鏤漢鐫唐,風神藐一世;尋幽扶秘,氣韻足千秋。”告訴我們:這里不管是漢代的雕刻或唐代的雕刻,都可展示一代高遠風范;在這里尋找幽奧和挖掘神秘,將韻味無窮,千秋永無止境。端莊凝重;有石龍雙環亭兩兩對峙,千姿百態,每個亭子由百條石龍組成,栩栩如生。中間為百壽碑,上面有百個壽字,百個福字,百種花卉,各具特色,精巧絕倫。二層為桃花源風光圖片展、書畫及盆景展廳、古今錢幣展。三層為“歷代名人與桃花源”書畫展,兩側有石龍亭四座,可以說,天寧碑院是桃花源景區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殿堂。碑院左右小丘環抱,面臨一池碧水,后倚水府閣,是這片靈山秀水中的一顆璀燦明珠。 我們跟著老劉走下桃源山,一條寬闊的游道旁邊栽種著許多柳樹,萬條新枝發出嫩葉在春風中向著我們招手,讓人不自覺地想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條;不知絲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的詩句。同伴問道,這湖邊栽這么多柳樹而不栽桃樹為何?老劉笑笑:因為陶淵明號五柳先生,所以這個湖叫五柳湖,你要看桃花,放心吧,等會你們就可見到大遍桃林。還有淵明祠堂。哦,原來《桃花源記》描寫的避秦絕境原型我們還沒到。更加神秘的福地洞天又是一番什么模樣呢?雖然已近中午,我們卻忘記了勞累,一致辭表示先看。桃花源,今天一定要揭開你的神秘面紗,目睹你的容顏。 說想間,我們來到了一座古樸典雅的牌坊前,牌坊做得十分精致,主樓頂端陰刻“桃花源”三個帖金大字,兩側塑飾披云降龍。中柱刻一幅對聯:“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兩旁墻上一側有桃花源的保護范圍及簡要介紹,另一側刻有四塊國家級品牌:國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森林公園。可見桃花源現在已不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了。 進入大門,便走進了“中無雜樹”的桃花林,滿園的桃樹一眼望不到盡頭,我們沿著曲折的小路向桃花深處走去。盡管此時桃花還不是開得最盛時,但到處都是歡笑聲,隨處可見人面桃花想映紅的場景,還不時傳來幾個洋人的贊美聲。桃花的品種也很多,有碧桃、降桃、粉色桃、紅雨垂枝桃等等。真有一種進入王母娘娘的蟠桃園的感覺。 “欲窮其林……..”,走完桃林,我們來到兩澗交匯處的窮林橋,橋頭的桃花開得更艷,兩邊橋頭各立石碑一塊,一端是唐代草圣張旭的《詠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另一端只兩個字:仙境。這就提示我們,傳說中的桃源洞在哪兒呢?過了這個橋就進入了人間仙境。 仙境的仙鴿真的有靈性,不時在我們的頭上飛來飛去給我們帶路。把我們引入了菊圃。一幅對聯又吸引我大家的眼球:“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尋彭澤宰問田園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我們不禁啞然,今天我們不是沿著武陵漁人的足跡尋找桃花源的嗎?它告訴我們只有桃花流水依然。菊圃因陶淵明愛菊而名,是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筑風格。園內有一魚池,池上一單孔石拱橋,金魚在清澈見底的池內歡快地游戲。兩株寇如華蓋的桂花樹分植兩旁,淵明石刻像立在路中,神采飄逸。最里間便是靖節先生的淵明祠了。陳列有,有陶令公一生介紹的石刻畫及歷代名人關于桃花源的詩詞文章,毛主席的“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詩句置于顯著位置。 從右側圓門走去了淵明祠,有人要急著尋洞便向上走,老劉連忙告訴我們,碑廊和方竹亭也是要給我們介紹的,碑廊的二十多塊古碑是唐宋、明、清時期名人留下的,十分珍貴,方竹是桃花源的一寶,看時圓、摸時方。方竹亭是桃花源目前保存最古老的建筑物,有四百多年歷史了。并且中間無梁無柱,我們不禁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而感到驚嘆。 沿山澗一路向上走,桃花
關鍵字: 捕魚 桃源縣 桃花源 沅江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