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5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永州民俗
永州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有瑤、壯等35個少數民族,其中瑤族和壯族屬世居主體少數民族。1997年末,少數民族人口491607人,占全市人口的8.9%。少數民族中,瑤族462100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94%,占全省瑤族的79%;壯族24680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5.02%。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成大分散小集中特點,全市11縣(區)208個鄉鎮均有分布,而主要聚居在江華、江永、道縣、寧遠、監山等縣境,其中又以江華、江永為最多,達382748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77.9%。全市建有全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和21個瑤族鄉,建有全省唯一的壯族鄉——江華清塘壯族鄉。少數民族居住地多在萌渚嶺、九疑山、陽明山等高山之上,少部分為丘陵和河谷地帶;土地面積廣闊,僅民族地區(自治縣和民族鄉轄地;下同)就有890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6.4%。
瑤族自稱"孟"(或譯作“勉”、“門”、“棉”、“睦”),意為瑤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等5省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通用漢文。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系,同源于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隋代稱為"莫徭"。在今湖北、湖南一帶,瑤族和苗族已開始分化為兩個族群,宋以后稱"瑤"。流傳至今的《評皇券牒》(進山榜)是記載瑤族歷史的一份重要文獻。
自秦漢起,瑤族的祖先由黃河下游地域、江浙及洞庭湖一帶向南游徙逐步進入永州市境內。唐宋以后,永州一帶即成為瑤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元末明初是瑤民出入境變動較大的時期,一方面,元兵干大德九年(1305)圍剿永明(今江永縣)千家峒而導致千家峒及附近地區瑤民較大規模外遷;另方面,混亂的社會答序又迫使較大數量的他地瑤民入住江華等大山區以避亂,江華逐漸發展成為瑤民的主要聚居地。
瑤民生活,隨唐以前屬“歷政不賓服”,多是以棚棲身,刀耕火種。唐宋以后,社會管理上,外名“羈縻制”,內實“瑤佬制”;生產上“平地瑤”逐步與本地漢民族融同,“過山瑤”開始出現農林分化,農耕土地逐步固定,林木藥材采育,以木材藥材交換生活必須品的行為逐步發展起來。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政治上實行“團總制”,生產上出現了小規模木、藥材交易和礦藏開采等。
壯族,為本市土居少數民族之一由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1956年鑒別而確認。其族源皆是來自廣西賓州(今廣西賓陽縣)賀縣等地。最早的一支于“元時(1279—1368)由賓州遷入大頭山的井頭寨”(今江華境內)的廖姓壯族,較晚的一支是17世紀由廣西經邵陽而來的韋姓壯族。壯族入境后集族而居,但因長期未入籍,社會管理由頭人主持;清代同治入籍后,由清廷派流官管理;民國時期實行保甲制。由于入境較晚,無世襲土地,多數佃種地主和山主田土,耕作手段等與當地漢民族無多大區別。
關鍵字: 多 少數民族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