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沙皮影戲品藝術風情
長沙皮影戲形成于明朝萬歷(1573-1619)年間,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于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 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等;散句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吒鬧海》等。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秩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 解放前,長沙廟宇甚多,大廟及會館都建有戲臺。在這些地方,長沙皮影戲常演壽期戲,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戲,三月十五的財神戲等。另外,在街巷鄉間,如某家失火,就演兩本影子戲以謝火神;農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戲”。
農閑時,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個屋場連一個屋場,連續演一個多月。 由于長沙皮影戲制作和演出簡單,戲中內容又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因而深受城鄉群眾歡迎。目前,長沙地區尚存皮影戲班100來個,藝人400人左右。 據稗史所載: “漢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齊人少翁者,自稱有術能致之,帝召之入宮,乃設帳張燈,帝則坐他帳望之,仿佛見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戲。” 據此記載判斷:當時雖僅有“影”,尚不足以稱“戲”;但“設帳張燈”的方法,則顯然已是“影戲”之濫觴。
關鍵字: 流行 瀏陽 皮影戲 藝術 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