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鄉村世界之美的湘情苗韻
神秘的湘西、黔東于我來說一直是個誘惑。在雞鳴三省的地方,去探求沈從文筆下的鄉村世界之美,這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從苗族、土家族、侗族的村寨,到芙蓉鎮、鳳凰古城、洪江古城,從南長城、芙蓉樓,到坐龍峽、梵凈山,再到抗日戰爭勝利受降坊、飛虎隊紀念館……每一段行程都充滿了起伏跌宕的驚喜,或者扼腕無言的沉思。五天時間其實很短暫,用心靈去感悟,用腳步去丈量,這種富于戲劇性的行走定會成為一段難以釋懷的記憶。
行走路線
第一天:廣州-張家界-芙蓉鎮-坐龍峽-德夯苗寨
第二天:鳳凰古城-南長城-苗王城
第三天:梵凈山-云舍民俗村
第四天:洪江古商城-芙蓉樓
第五天: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飛虎隊紀念館
在江口縣的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能看到地道的土家婚俗表演。
d1
在芙蓉鎮遙想謝晉,穿越坐龍峽挑戰膽識
行程:廣州——張家界——芙蓉鎮——坐龍峽——德夯苗寨
坐了一夜的火車,有些疲憊,看到張家界的站臺時,車廂里的人都歡呼了起來。
芙蓉鎮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本名王村,因謝晉的電影《芙蓉鎮》而易名。行走在光滑的青石板街上,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兩旁暗褐色的吊腳樓森然聳立,板壁與柱子上斑駁的凹痕在無聲訴說著歲月的變遷。古鎮地方不大,米豆腐店卻隨處可見,每一家店面都掛有《芙蓉鎮》的劇照,或者干脆就叫“胡玉音米豆腐”。當年電影中拍攝批斗會的老戲臺已有些破敗,旁邊的吊腳樓做了謝晉電影海報的展室,斯人已逝,后來者唯余唏噓。
在芙蓉鎮,有一個地方是必須要看的,那就是飛水寨。轉過王村碼頭,耳邊驀然傳來轟轟水聲,臨水一處斷崖,幾縷飛瀑沿崖壁沖刷而下,跌落石質的河床,氣勢蔚為壯觀。瀑布中段崖壁有小徑可穿行,有風時經過難免會打濕衣衫。觀瀑的最佳地點是臨崖而建的土司樓,這里較完整地保存了當年土司的生活起居設施,有茶位可供歇腳。
下午的行程就很有些挑戰意味了。與芙蓉鎮一水之隔的坐龍峽,位于古丈縣河西鎮,由于地處偏僻,大巴車還不能通行,出入只能靠小面包車接送。坐龍峽總長約3.5公里,崖壁因流水千百萬年沖刷侵蝕而成,刀劈斧鑿般陡峭。游道寬處僅丈余,窄處剛能放下一只腳。
沿溪流攀援而上,時時都要緊抓崖壁上的鐵鏈。腳下石徑濕滑,有的地段根本無路可行,只能靠獨木橋或者釘在崖壁上的鐵腳蹬一步步往前挪,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山澗。陡峭處,崖壁直上直下,手腳并用往上攀爬,前后的人頭踵相接。峽谷間古木參天,仰頭只可見一線天空,雖是陽光明媚的午后,卻覺得晦暗似黃昏。山風徐來,寒氣襲人,空氣中裹挾著山花的清新氣息,加上頭頂不時灑落的泉水,頓覺神清氣爽,暑氣盡消。
穿越峽谷需要1個多小時,對于每一個到達終點的人來說,都算得上一次體力與毅力的雙重考驗,在驚悚不斷中體味一種別樣的快慰,難怪南航會把這里作為新招聘空姐的戶外拓展基地。上了大巴,半天才緩過勁來,一顆狂跳不止的心仿佛還懸在幽暗峽谷的崖壁上。
到達德夯苗寨已是晚上8點。號稱天下鼓鄉的德夯位于湘西吉首市西郊24公里處,德夯為苗語,意為“美麗的峽谷”,這里的峽谷比比皆是,以神奇、深壑的峽谷而聞名。寨子中央的廣場上正在上演苗族歌舞,圍著熊熊的篝火,跳鼓舞、對山歌、舞龍燈、推牛……濃烈得化不開的苗族風情讓人如癡如醉。隨行的老張被熱情的苗家妹子連拉帶拽弄到臺上,畫上了大花臉,又連干三碗酒才放他下來。
從苗寨出來,山野寂靜異常,四周的景觀都隱在黑暗之中,頭頂的點點繁星在城里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了。苗家妹子打著火把,一直將我們送出寨門。在遠處漸漸飄渺的苗歌中,大巴車啟動了。
旅行貼士
在芙蓉鎮,有些臨近飛水寨的街鋪掛有“觀瀑布1元”的牌子,其實不必花這冤枉錢,只要多行幾步,走到碼頭后就可以看到瀑布了。芙蓉鎮的名吃有鮮甜的桂花魚、肥美的炒田螺等,更不要忘了嘗一下米豆腐。小吃店全都是當地人經營,價格公道。也可以去嘗嘗貞節牌坊邊上的土家自釀糯米酒,順帶買兩包“土匪卷煙”送人。
坐龍峽道路艱險,一定要抓緊鐵鏈,黃膠鞋、線手套和雨披必不可少。
一路上,大片的油菜花田就在左右。
d2
游走鳳凰古城,喝一碗苗寨“攔門酒”
行程:鳳凰古城——南長城——苗王城
盡管來之前曾對鳳凰古城有著種種想象,但當真正置身其間時,還是忍不住驚艷了。襯著灰蒙蒙的天空,穿城而過的沱江越發顯得清幽碧綠,三兩枝怒放的桃花在岸邊招搖,土家吊腳樓的倒影在水面蕩漾開來,一幅濃艷的天然油畫躍然而出。
蕩舟在清淺的沱江,水下柔軟的青荇撫摩著船底,游魚清晰可數。不時有土家少年撐竹筏駛過,艷妝的土家少女自顧自地在筏子上放歌,成為這幅看不到盡頭的民俗風情長卷最好的注腳。
像國內許多古城一樣,鳳凰也充滿了商業化氣息,街頭到處是蠟染店、銀器攤、苗酒坊和臘肉店,挎著籃子叫賣油爆小河蝦的小販不時冒出一個,當街手工制作姜糖的小伙計很大方,如果你伸出手去,他會很樂意扯下一塊給你品嘗。
城因人而名,鳳凰古城對一代代俊彥也給予了最充分的呵護。保存完好的沈從文、黃永玉、熊希齡故居隱在陋巷之中,墻內沉寂已久的家什還依稀留存有主人當年的生活氣息。時間在這里仿佛停滯了一般,與墻外街巷中熙熙攘攘的販夫走卒全然無關,讓人忽然想起“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語句。
出鳳凰古城不遠,便是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南長城。與北長城的雄渾相比,穿梭于稻田、茶園間的南長城多了幾分靈動。南長城在湘西綿延數百公里,建于明代,當年是為防苗人而建。城墻就地取材,多為青石壘砌,雖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黃絲橋古城堡,曾是南長城一個重要的屯兵站,如今古堡內苗漢雜居,雞犬相聞,全然不見了當年的硝煙戰鼓,墻根下鵝黃的迎春花開得正艷。
車再往前走30多公里,不覺已跨入貴州境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苗王城實際是個村寨。距村口還有數百米,就有人放起了鞭炮,滿身銀飾的盛裝苗女在寨前扯起紅綢,攔門為客人奉上苗家米酒。按當地習俗,“攔門酒”是必須要喝的,而且客人手不能碰到碗,熱情的苗女會高舉酒碗喂到你嘴里。綠樹環繞的村落間,雪白的梨花在枝頭綻放。村寨里民居多用青石砌墻,灰瓦覆頂,完好地保留了苗寨的原貌。
離開苗王城,驅車過銅仁、印江前往梵凈山,到達山北麓的招待所約6小時車程。盡管長途奔襲,但一想到明天就可以登山,興奮沖淡了疲累。
旅行貼士
鳳凰古城有很多特色美食,以酸辣口味居多,如鳳凰血粑鴨子、酸湯煮豆腐、苗家酸魚等。如果要帶手信,鳳凰蠟染、土家織錦都是不錯的選擇。
到苗王城做客,酒量不行的可要當心了。苗家米酒入口清甜,沒多大酒味,但后勁很大,一不小心就會爛醉。
d3
梵凈山上御風而行,土家“云舍”對山歌
行程:梵凈山——云舍民俗村
在招待所吃過簡單的早餐,8點半乘敞篷環保車上山,山路崎嶇,很多路段下面即是萬丈深淵。風刮在臉上頗有幾分寒意。車到半山一處平地便不再前行,剩下的路程就要靠雙腳了。
梵凈山地處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572米,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集石、樹、云、風之極致。山名來自“梵天凈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在明代萬歷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已聲名遠播。
孰料天公不作美,上山時還是陰天,越往上走霧氣越重,能見度縮減到了不足50米。除了腳下潮濕的青石臺階,路兩邊新綠初綻的灌木之外,四野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混沌之中。盡管沒有風景可看,大家興致依然很高,在云里霧里御風而行,何嘗不是一種神仙般的感覺?
幾乎是輕松地一路小跑,1個半小時左右,終于到了山頂的休息站。稍事休息,再往上走幾分鐘,就看到了梵凈山著名的景觀“萬卷書”。山體層層疊疊,堆砌有序,勢如卷帙浩繁的萬千典冊。不遠處是“蘑菇石”,兩塊天然巨石憑空疊加在一起,側面看像極了復活節島上的人面像,讓人不得不嘆服造化的神奇。
有人說過,到梵凈山不登金頂,等于沒到梵凈山。離開“蘑菇石”,往下走一段山路,再往前走十幾分鐘,就來到金頂腳下。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往上看,半山云霧繚繞,不可見頂,近處則石階崎陡,幾不可攀。深呼吸一下,握緊鐵鏈緩步而上。行至山腰“靈官巖”,方覺山勢奇險,鐵鏈外霧海茫茫,深淵無邊無際,似在云間穿行,唯恐一步踏空。至“頂胸石”,一塊巨石橫空阻路,須緊貼石縫才能勉強擠過去。再往上,即到“觀音洞”。絕壁上憑空一狹小石屋,內供觀音像,一慈眉善目的居士在內伺候香火。轉過“觀音洞”,眼前突然出現一線峽谷,石壁刀劈斧鑿般整齊,將山峰分作兩半。峽谷底部有石階通頂,山風料峭異常,大團的霧氣不斷從峽谷間襲來,宛若登天。峽谷頂端有一拱橋,將兩峰連在一起,云飛霧卷,小橋時隱時現,仿佛仙境。峰頂面積僅有籃球場大小,正在修繕廟宇,磚瓦遍地,幾乎無處下腳。峰頂兩邊各置一佛像,細看之下,一為釋迦,一為彌勒。
相傳,金頂原來是一整體,當年釋迦牟尼佛帶領弟子彌勒菩薩來到此處,見地勢絕妙,是修行說法的好地方,于是都想在此設置道場。燃燈古佛得知其意后,便手執金刀,朝金頂一刀劈下,從此一峰分成二頂,釋迦居左,彌勒歸右,師徒說法,各修其道。雖然只是傳說,但地勢蜿蜒,游客登臨此處無不稱絕。
下山走的是南麓,號稱“萬步云梯”的8800級臺階又是一個艱巨挑戰。路還沒走到一半,就覺得小腿酸痛,渾身乏力。下午4時許,終于到達山腳下。坐上車放松雙腿那一刻,真有種到了天堂的感覺。
車停下的時候,我們已經來到了江口縣的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寨子名“云舍”,寓意“云中的房舍,仙人居住的地方”。正值薄暮時分,山頭霧靄迷蒙,村邊河水清澈見底,綠樹環繞,白鷺驚飛,仿佛一幅純天然的水墨山水畫。
離寨門尚有300多米,已經聽到鑼鼓喧天。牌坊下面,身著節日盛裝的土家人已早早等候。按土家習俗,對過了山歌,喝過了糯米酒,每人脖子上再掛上一只“彩蛋”,村民才將攔路的竹竿豎起,“批準”我們進寨。
看過了土家人的婚俗表演、擺手舞,一行人早已是饑腸轆轆,只盼早些開飯。農家院子里,豐盛的土家菜已經上桌。除了常見的梅菜扣肉、蒜苗炒臘肉、炒蕨菜之外,比較有特色的要屬涼拌魚腥草、豆腐渣湯和鍋巴了,很多菜都有一種奇怪的酸味與辣味。盡管菜品不甚精致,但這一餐大家都吃得挺香。
旅行貼士
梵凈山陰晴不定,最好隨身攜帶雨披。梵凈山的纜車將在今年五一開通。徒步上下山者,拿登山手杖會很有用。登金頂的鐵鏈很難握持,雨天更加冰冷硌手,別忘了準備一副線手套。
d4
洪江城中時光倒流,芙蓉樓上幽思懷古
行程:洪江古商城——芙蓉樓
從貴州銅仁折返湖南,第一站是洪江古商城。這里從明末清初就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蠟而名揚一時,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重要物資集散地。現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廟、錢莊、商號、洋行、作坊、青樓、煙館等有380多棟,被譽為大西南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古商城。
剛走進古商城,正趕上一個劇組在拍戲,身著舊式草綠色軍服的“解放軍”,與周圍的古舊建筑倒也十分相稱。轉過一條街,街頭卻又忽然閃現幾個長袍馬褂的“清朝人”,在“汛把總署”,清代武官與地方士紳唇槍舌劍,義正詞嚴。鏢局里,身著民國服飾的鏢師閃展騰挪,大秀拳腳,喝道起鏢。“福興昌”煙館,不學無術的“敗家子”在猛抽“鴉片”。青樓中,扮作歌妓的女子彈琴唱詞,老鴇以夸張的語調同客人打趣……一瞬間仿佛時光錯位,將游客的思緒拉回了當年古商城的繁華場景之中。原來,這是古商城的“情景再現”表演,以真人秀的方式來再現晚清古商城市井生活的場景。
洪江古商城最有特色的建筑窨子屋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清一色的青瓦灰墻,飛檐斗拱。窄巷的高墻間偶爾露出一方四角的天空,坑洼的青石街道上寫滿了滄桑。在商城中緩步穿行,一種對生存狀態別樣的感悟纏繞在眼前,揮之不去。
下午要去的地方是同位于洪江的芙蓉樓。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令芙蓉樓聞名天下。據傳,唐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今黔陽縣)尉后,曾建芙蓉樓,作為飲酒賦詩、宴賓送客之地。清嘉慶二十年(1815),當地為紀念這位著名詩人,在城西香爐巖辟地作園,依名修建芙蓉樓。現在的芙蓉樓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
芙蓉樓的大門是一個頗具楚地特色的牌坊,上書“龍標勝跡”四個大字,左右兩側及上方鑲滿浮雕,工藝精湛。芙蓉樓為純木結構,正面三間,重檐歇山頂,二層有明軒可供遠眺,正廳懸有王昌齡像。最引人矚目的是園中一幅壺形石刻,圖案由王昌齡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個字組成,構思精妙,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狀元、江西布政使龍啟瑞所作。
芙蓉樓周圍有冰心玉壺亭、聳翠樓、半月亭等古跡,與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交相輝映,環境十分清幽雅致。
旅行貼士
洪江古商城的情景再現表演,游客可以免費拍照,與演員合影,但“青樓”表演是不允許拍照的,游客要遵守規定,以免發生不愉快。
到了洪江,有道名菜不可不嘗,那就是當地特產血耙鴨。烹飪時,把鴨肉及干紅椒、生姜、糯米粑等用旺火炸熟,然后放清水,倒入鴨血等,小火煨煮,成品以濃香、味足、色金黃,肉質酥肥而著稱。
d5
憑吊抗日志士,紀念烽火歲月
行程:芷江縣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飛虎隊紀念館
如果說前幾天的行程是一次民俗風情文化與懷古之旅,那么今天的主題則是激發民族信心與斗志的愛國主義教材。
在湘西,小小的芷江縣城因為同“二戰”聯系緊密而著名。作為抗戰時期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21日,侵華日軍代表在此地向中國人民洽降并草簽降書。“烽火八年起盧溝,受降一日落芷江”,芷江的歷史地位不亞于盧溝橋。同時,芷江還是二戰時盟軍在華的第二大軍用機場所在地,陳納德將軍和他所領導的飛虎隊隊員在這里留下了諸多遺物。
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矗立在芷江城東3.5公里處的七里橋村磨溪口,是中國紀念二戰勝利的標志性建筑。整個造型如一個醒目的“血”字,意為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融合而成。園中,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堂等建筑保存完好,陳設如故。廊柱上,“歷史不能忘記”、“向為國捐軀的抗戰陣亡將士致敬”等題款振聾發聵。燦爛陽光照射下,紀念坊莊嚴肅穆,翠柏參天,草木無語,一種悲壯之情激蕩著每個人的胸懷,令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芷江飛虎隊紀念館距受降坊約20分鐘車程,門口的一棟紅磚建筑是當時空軍作戰指揮塔舊址。紀念館外觀呈環形,寓意中美空軍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館內陳列有大量飛虎隊員的戰斗與生活用品,以及在華抗戰期間的各種英雄事跡。陣亡飛虎隊員紀念碑位于紀念館正中央,冰冷的石壁上,一排排整齊鏤刻的名字站成方陣,永遠留在了這片不屈的土地上,接受后人的憑吊與懷念。
下午5點,我們到達芷江機場,踏上了返程。
旅行貼士
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不賣門票,但要憑身份證參觀,出發前不要忘了帶相關證件。
途經芷江,能吃辣的話千萬不要錯過芷江鴨這道名菜。以菜館現炒為佳,鴨肉酥香,油而不膩,麻辣十足爽口。
關鍵字: 鳳凰古城 土家族 坐龍峽 沈從文 芙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