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雁峰
回雁峰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古人一直認為,北來的大雁南飛至此處便不再南飛了,只等來年春天再飛回北方,故名。杜甫就寫過“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回雁峰的山門是一座石砌牌坊,過山門不遠后有半山亭,再往上走,越過“百步云梯后就可到達頂峰,峰頂有雁峰寺。據史籍記載,這座寺廟建于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時稱乘云寺,唐以后改稱雁峰寺,它與花藥寺、西禪寺、羅漢寺并稱為衡陽佛教禪宗四大寺院,歷代有不少高僧都曾來此參禪。 回雁峰聳立在衡陽市南門口湘江之濱,峰高不過百仞,廣袤約兩里。回雁峰的名稱是怎么來的?一說相傳北雁南來,從秋到春,不再向南飛過這座山峰,在這暖和適宜的地方度過寒冷的冬季,待春汛到衡陽,仍然往北飛回。所以叫回雁峰。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詩云:“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從此,名聲遠播,愈為人曉。還有一種說法,是以山峰的形狀得名,說它整個地貌,就象一只鴻雁伸頸昂頭,舒足展翅,將要騰空飛翔的氣勢。這兩種說法相輔相成,遂使它步入天下名山盛景之列。峰之名實質,始自何年?也是眾說紛紜,無可考證。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可見回雁峰之名,在唐時以前已為世人所知。明代詩人陳宗契(衡陽人)《詠南岳詩》:“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峰。是回雁峰作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已早為地方史冊記載。清人題衡陽八景,首句即為“雁峰煙雨實堪夸,“雁峰煙雨被列為衡陽八景之一,也是瀟湘八景之一,即“雁落平沙所在的地方。雁峰北眺城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馬喧嘩,華燈初上,滿綴明珠,管弦之聲,不絕于耳;東望湘水、船山浮翠,桃浪泛紅、白帆點點,碧波粼粼,長橋臥空,彩虹飛跨;西瞰岳屏,樓臺亭榭,掩映于綠樹叢蔭之間,嘉木蔥蘢。豐草綠蔭,別有一番景色。煙雨池,在峰下西北。依山傍市,一泓清泉,池廣約十丈,水清可見底,周以石欄,相傳春暖花開,池水蒸騰,早晚霧氣冉冉上升,彌漫空際,呈現出陽春煙雨,蔚為壯觀。游人至此,洗盡鬧市囂塵,雅趣橫生,可惜因戰亂,昔日的煙雨池被毀。今日的煙雨池,筑于峰之西麓,上有名人題字,下有金魚戲水,樂處猶勝當年。雁峰景色,四季宜人,奇花異草,茂林修竹,亭閣樓臺,碑廊畫壁,蔚為奇觀。春則花香襲衣,夏則林蔭蔽日,秋則澄江似練,冬則蠟象裝銀,游人對此錦繡江山,愛國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了。
關鍵字: 華燈初上 奇花異草 山傍市 春暖花開 油然而生 茂林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