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景區
佳致碑 quot;桃源佳致quot;碑在桃花源賓館左側。為唐代詩人劉禹錫貶朗州司馬時(約公元806-816年)游桃花源時所題。原碑歷久剝蝕,現碑為明萬歷三年(1575)湖南廣巡撫趙賢補書,字體古雅蒼勁。清光緒十八年(1892)知縣余良棟重立。1980年重建碑亭。亭周綠樹成蔭,阡陌縱橫,意趣盎然。 忘歲園 以元代詩人傅若金quot;聞說辟秦地,花開忘歲年quot;句得名,位于五柳湖東側,為桃花源六十花園中的一絕。忘歲園內設別墅、娛樂城、游樂園。園內有花池、水榭、樓臺、假山和仙人棋座,無不別具本格,令人賞心悅目。園內花木以梅為主,間植蒼松翠柏。待到飛雪迎春、滿園梅開,仙風爽骨,香雪照人。 五柳湖 因陶淵明別號五柳先生而得名。位于桃花山和桃源山毗鄰之處。湖岸迂回,周可行車。湖垂翠柳,波映紅桃,二橋飛越,一亭獨秀。湖中有田田蓮葉,亭亭荷花,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八仙亭 為目前桃花源規模較大的古亭建筑群,翼踞于桃花山牌坊兩側,每側一組,每組四座,分別以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命名。八亭造型迥異,特色獨具。斗爭松風,碧瓦流云,于紅樹青山中,斜陽古道旁,強烈而集中地突出了桃花山的古樸典雅。 桃花山牌坊 坊始建于民國三十二年,后傾塌。一九七三年按原貌規復,額題quot;桃花源quot;三個貼金大字,石門加嵌quot;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quot;等字樣,坊上石刻,介紹了桃花山概況。坊內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桃花溪 為桃花源內八景之一,名quot;桃花流水quot;。源于千丘池,流經桃花山的千丘田,于水源洞前跌入桃花潭,而后沿quot;真面目巖quot;蜿蜒飛瀉,經方竹亭過窮林橋出源后,入地伏數十米,水復冒出成溪,相繼注入五柳湖沅江。 傳說武陵漁郎所逢之桃花林,即指此溪兩岸。每當桃花盛開,紅云飄浮,赤霞騰飛,與沿溪松濤、竹風映照,瑰麗多姿。可謂quot;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 窮林橋 因陶記quot;欲窮其林quot;句命名。橋跨桃花溪上,桃花山東西二澗至此合流。橋頭立有曹瑛所書唐張旭《桃花源》詩碑,襯以彩繪山水,雕鏤十分精美。橋下流水潺潺,橋周桃花灼灼,為進入桃花山牌坊后第一景。 菊圃 明萬歷年間湖廣按察司巡湖北道副使劉之龍在此始建靈仙之府,崇禎時,縣人羅其鼎改修淵明祠。后因紀念陶淵明愛菊,遂改名菊圃,并按我國江南園林風格改建。 菊圃四圍環以垣墻,墻上數處開窗,整個建筑分前后兩層,前層為桃花石大門,入門為魚池,池旁繚以回廊。池左隨地形高下,亦繚以加廊,雕欄疏欞,別有特色。池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為花圃,正中豎一豐碑,前刻淵明像,神彩飄逸;后鐫《飲酒》詩,辭意深遠。后層筑一古樸典雅的精舍,雕梁畫棟,耀碧流丹,金彩輝煌。菊圃在桃花源建筑群中,獨具一格。置身其間,悠然生清雅之氣。
關鍵字: 古樸典雅 建筑群 文物保護 桃花源 真面目 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