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故居
譚嗣同故居它始建于明朝末年,主體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后由譚嗣同的祖父譚學琴購為私宅。譚學琴之子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因此這一宅院又稱“大夫第。譚嗣同的出生之地,是北京宣武城南懶眠胡同父親的官邸,他從13歲第一次回到故鄉開始,其后雖隨作宦的父親遠去甘肅蘭州,也曾壯游大江南北,但先后曾在“大夫第度過了許多崢嶸歲月,尋求拯民救國的真理,結交唐才常等維新志士,開展改革變法活動。他慷慨任俠,早歲在京曾隨“通臂猿胡七與“義俠大刀王五習武,故居的庭院,見證了他聞雞起舞的劍影刀光;他博學多才,“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搌衣千仞的《潼關》,就是他14歲時的少作,故居書房的三更燈火,陪伴他寫了許多傳誦至今的詩文。1898年四月應詔赴京變法,時年三十四歲。他就是在這里和夫人李閏分袂,除了贈以《戊戌北上留別內子》一詩,據說他們夫婦在別離前夜,還對彈譚嗣同親制的《崩霆琴》與《雷殘琴》依依惜別。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國務院 多平方米 對外開放 文物保護 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