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峒
在千家峒瑤族鄉的西南面,玉井村的崗坡上,有一處古窯址。站在崗坡上,舉目望去,可以看見一個個隆起的大堆,上面長滿了蒿草。走近堆子,可見碎陶片滿地。這兒長期以來不引人注目。改革開放后,當地農民偷偷挖掘,然后到廣州、長沙等地出賣古董。有人曾經挖出一個印有藍色魚蓮圖案的碟子,盛上水,魚似鮮活游動,拿到廣東市場去賣了一萬元。縣文化局得悉后,立即將此處封為禁地,請了專人看守。現在此處的古窯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過專家考察,這個古陶窯址占地約2平方公里,從陶片質地花紋鑒定,時間在宋至元,具有濃厚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瑤族特色。根據窯址就地取土形成大塘的情形估算,這些陶窯群的生產歷史至少在700年以上。現存的碎片表明,每一個成品這間有三個小鼎相隔,有很大的生產量。這一古窯址的發現,說明當時千家峒的瑤族社會經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它不僅是湘南第一窯,也是少數民族第一窯。何光岳研究員說“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千家峒古文獻上記載,千家峒是良瑤,良瑤是要向官府納稅的。千家峒時期的經濟是繁榮的,以農業經濟為主,可以種一年吃三年。瑤族農閑時燒窯,抓經濟收入。燒窯是瑤族的傳統工藝,這個玉井古窯的生產水平就相當高。周世榮教授推斷的生產年代是宋至元,它揭示了一個積淀深厚的瑤漢陶瓷文化的內涵。這個古窯的考古價值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
關鍵字: 農業經濟 千家峒 學術界 少數民族 研究員 社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