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景區
八面山四周懸崖峭壁,是湖南通向渝東的一道天然屏障。山上的小地名有三把刀、四把刀、六把刀等三十六把刀,和上營、中營、下營、七家營、八家營等四十八營。從這些自然村寨和生產地域的命名可以看出八面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整個山界,聳立于云霧之中。上山只有大、小巖門,望鄉臺,西眉峽等幾個quot;一夫當關,萬夫莫開quot;的隘口。山上的高原風光,獨具特色,特別是大巖門、小巖門、燕子洞、自生橋、杯子巖等景點,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大巖門、小巖門】從里耶鎮出發,無論步行乘車都需要兩個小時。到巖門下頓足小憩,拗口頭仰望,大小兩扇巖門宛懸在半空。白云在巖門內外飄流,與深蘭色的巖門組成一幅精美圖畫,使人心曠神怡。再登上巖門可坐覽千里;遠處,山巒逶迤,群嶺綿亙,公路曲折;近處,酉水河尤如一條彩帶,在陽光照射下,波光閃爍,穿峽出谷,奔流而出;大小村莊坐落有致。大巖門尤為險要。巖門約十余丈高,行人上山界,需登近百級70米高的石梯。1950年元月,國民黨保安團長師興周為陰止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聚集千余匪眾住守八面山,以大巖門為重點與解放軍對抗。元月十八日,解放軍四二二團完成進攻部署,進行火力偵察,19日主攻大巖門,激戰一天,因地勢險要,加上敵人工事堅固,沒有攻下。夜晚,改變戰術,由一個當地老鄉帶領一個尖刀排,從巖門南側的石壁上攀藤而上,繞過大巖門后側,上下夾攻,才將土匪擊潰。【燕子洞】位于八面山東南邊沿的懸崖峭壁上,因群燕常在洞內筑巢而得名。共四個洞口,洞洞相通相連。山頂有一條自然巖石小道下通洞內。從洞口向下看,數十丈的絕壁,令人膽寒。第一個是大洞,洞內光線較亮。第二洞略小,洞內黑咕隆咚、陰風嗖嗖。舉燈入內,可見昔日土匪在其中筑的石頭掩體。洞內可容納千余人。洞的頂壁懸掛著千奇百怪的鐘乳石,非常美觀。第三、四洞,較為平坦、潔靜,據說是當年土匪頭目們的臥室。其中有暗道通往山外。萬一兩軍交戰守不住,可從暗道吊繩索下去逃往山下,無影無蹤, 1950年,解放軍進攻燕子洞,土匪就是這樣逃跑的。【自生橋】位于青魚村和青天村交界處,是一座天然的巖石大拱橋。它凌駕在兩座小山上,橋長100余米,高約60米,寬約5米,人畜可由橋上行走。故名自生橋。傳說是古時魯班為仙女與情人幽會所造。自生橋的北面是大山堡,山堡下的石壁上有一大山洞,山洞口與自生橋的拱孔相對。洞下有一陰河流經自生橋下,形成洞橋相襯,陰河相伴的奇觀。位于八面山北端天堂村境內,是八面山的制高點。從八面山北端絕壁的腳跟分開,分三級重疊,象酒杯依次倒撲著,向重慶方向傾斜。巖峰突兀崢嶸,鬼斧神工,聳立蒼穹,不可攀爬,欲與八面山爭高低,形成絕壁千丈。峽谷深澗,兩壁相距約兩丈。傳說,這里是張古老與眾神仙下棋對奕,飲酒作樂的地方。頂峰似人頭,肩部稍平寬,原在頂峰處建有一觀音廟,內端座十八羅漢。一日三次神鐘巨響,音傳百里,吸引四面八方游客來此燒香拜佛。過去杯子巖曾建有一座丈余天橋,極為壯觀,杯子巖廟傍有一巖窩,形如碗,有清泉注入,故名quot;一碗水quot;。水質清亮甘甜,不舀不溢,舀而不干,被譽為甘露quot;神水quot;。傳說,健康者常飲此水,可添福添壽,生病者用此水煎藥,療效特好。可惜quot;文革quot;期間,quot;天橋quot;和廟宇遭到破壞。
關鍵字: 八面山 懸崖峭壁 無影無蹤 自生橋 解放軍 鐘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