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旅游概況
地處湖南省南部,湘江上游,因有湘江與瀟水在城北4公里的蘋島會合,故通常人們又以瀟湘代稱。永州市是一座非常秀麗的古城。由于天然的山勢,整個城市構成一個雄鷹展翅的形狀。富有傳奇色彩的瀟水河穿城而過。游覽區在瀟水西岸南側,有柳子廟,零陵文廟、朝陽巖、香陵山、綠天庵、回龍塔、高山寺等名勝古跡和朝陽旭日、蘋洲春漲、愚溪眺雪、回龍夕照、香陵煙雨等絕色奇景。
柳子廟是宋代永州人為紀念著名文學家、永州司馬柳宗元而建的一座古建筑。該廟座落在瀟水河西岸柳子街中心,系磚、木結構,簡潔樸素,石腳、梯階、臺跺,三進三開間,廟前有一垛高大的院墻,鑲三個拱門,正門上端青石上刻有“柳子廟”三字和五龍雙獅。進門面對正殿的是雙檐八柱戲臺,臺檐柱上雕有麒麟、鳳凰,刻工精細,形態優美,殿內供奉柳宗元塑像。殿后墻壁上鑲嵌有四塊韓愈作文、蘇軾書寫,頌揚柳宗元事跡的石碑,名《荔子碑》。兩旁豎立著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4年)王泮的《捕蛇歌》和明正德十年(公元1518年)嚴嵩《訪愚溪謁柳子廟》,清嘉慶年間(公元1819年)王日照《愚溪懷古》等碑刻。
零陵文廟為當年本地的最高學府,每年的歲試和笠試都在這里舉行。廟的建筑規模龐大,風格獨特,廟骨的大成殿,彩繪斗拱,疏朗宏大,歇山重檐,翼角高翹。殿前檐下,一雙漢白玉柱,上雕蟠龍,龍身矯健,對向盤旋,雕琢精細,栩栩如生。殿前階后,有石獅、石象各一對,造型古樸典雅。零陵文廟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巖、綠天庵、回龍塔、高山寺等,分別位于瀟水東西岸和城內東山旁,均為唐宋年間名勝,歷代名人學士留跡頗多。朝陽旭日、蘋洲春漲,愚溪眺雪,山寺晚鐘等則為永州八景。朝陽旭日之景的觀賞處在永州城郊、瀟水西岸的朝陽巖。這里巖石峭撥雄渾,巖洞幽邃深曠,怪異多姿。每當旭日東升之時登臨這里,但見紅霞映照亭閣,霧靄籠罩蒼林,飛舟南下,激流飛湍,絢麗旖旎。凡是到過永州的人,都以能暢游朝陽巖,觀朝陽旭日為樂。蘋洲春漲又為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萍洲,又叫萍島、浮州,四面環水,高潔幽靜。島上古木參天,竹蕉繁茂,每當春雨瓢潑,洪水暴漲之時,湘水從西、瀟水從南奔騰而來,氣勢雄渾。因為這里是瀟湘二水匯合口,來往船只如棱,風帆與洲中竹林相映,櫓聲與洲上鳥語共鳴,詩情畫意,風物宜人。愚溪,原名冉溪,是永州司馬柳宗元遷居溪旁后改為現名的。這里兩岸柳綠竹翠,溪水澄清,特別是深冬季節,雪花紛飛,水天一色。兩岸古木參差,寒鴨數只,宛然一幅山水圖畫。香零山,永州城東瀟水河心一天然小島,東西寬約20米,南北長約15米。每當春流蕩漾之季,有如貼水芙蓉,隨波漂渺;秋高水落之時,亭亭孤峙,不可攀躋。雨后日出,煙鎖山腳,往來船楫,若隱若現,與兩岸煙云竹樹互相媲美,因有“香零煙雨”之稱。永州八景中的晚寺鐘聲等其他四處勝景及柳宗元《永州八記》中所描述的八處遺址,風光也獨特壯觀,令人流連忘返。
永州是以山多水秀聞名的。除了城區各景點和寧遠九嶷山、祁陽浯溪之外,整個永州(零陵)地區的游覽處所也很多。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東安舜皇山,雙牌陽明山,江華陽華巖、江永龍虎關等。舜皇巖,位于東安縣西、越城嶺腹部與雪峰山尾部交接處,有大小山峰100多座,真可以說是群峰踵踵,古木蒼蒼,加之山間廟宇石刻遍布,充滿傳奇色彩。陽明山,是雙牌縣東隅一座海撥1600多米的高山,方圓數十里間,山高水秀,林茂潤深,景色十分迷人。陽華巖,在江華縣城東南5公里竹園寨回龍山之下,山勢向陽,陡峭如削,中有石磬,下有寒泉。關于這里的景致,唐道州刺史元結在《陽華巖銘有序》中有如下的評價:“吾游處山林三十幾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嘉者,未也。”江華龍虎關,地處西南端湘桂邊界交接處。說它是關,這里并無城墻壁壘,只不過是五嶺山脈中的一處隘口,但卻十分險要:關北是都龐嶺的懸崖峭壁,關南是萌渚嶺的層層峰巒,發源于江永縣境內的桃水河穿關西流,河中礁石嶙峋,水流湍急,旋渦密布,兩岸石峰突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此為歷代兵家所看中,留跡頗多。
浯溪,也是可以與永州媲美的中國古代文化游覽區。“浯溪勝概,雄冠三湘”,可見它作為名勝古跡,在湖南人文旅游景觀中的位置。 浯溪是發源于雙牌縣陽明山的一條小溪,流經祁陽盆地后在縣城南郊2公里處的古渡口流入湘江。這里溪水兩側和湘江的南岸石峰陡峭,古樹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樹,還是宋朝的柏樹和元、明、清朝的松樹、檀樹,都是郁郁蔥蔥。在浯溪的山上,布滿了奇形怪狀的巖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獅,有的似飛躍的猛虎,有的如臥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觀十分奇特。 浯溪原本不過是一條無名小溪,石峰也是一些無名的石頭山,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著名散文家、詩人元吉到道州(今道縣)赴任做刺史,乘船溯湘江西上,經過祁陽縣城,發現這里異石突起,溪水潺潺,甚是清幽恬靜,便命人蓋起了住宅,建起了亭臺,并將小溪起名“浯溪”。后來,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路過祁陽,元吉趁此機會,邀他將自己作的記述“安史之亂”始末的“頌碑”《大唐中興頌》書寫在靠近湘江邊的一處摩崖之上,并請手藝高超的石匠加以鐫刻。碑縱3米,橫3.2米,332字,字徑15公分。這樣,元頌,顏書,加上天工造就的峭巖,文奇、字奇、石奇,堪稱浯溪摩崖“三絕”,自此,“三吾與五岳四瀆并峙無窮”,后人對此豐碑是“百拜不能休”。對其拓本是“家家傳寶逾琳瑯”,甚至皇帝也不例外。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唐元吉獨創“三吾”到清末的1100多年間,就在浯溪修建了亭、軒、閣、院30多處,為浯溪留下了紀念的宰相、將帥、名人、學士、書家250多人。宋代以后,凡著名書法家和詩人,一般都到這里游覽。作有詩、銘、賦、記400余篇。除剝蝕、散失的碑刻外,現存有380多方。面積大者9.6平方米,小者0.9平方米,字大者直徑300公分,小者僅0.5公分,浯溪便形成了“無崖不刻文,有石就題詩”的獨特露天碑林,為中國史學、文學、文字、書法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關鍵字: 交接處 雙牌縣 名勝古跡 永州市 湖南省 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