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紛呈的荊州民俗:關帝廟會
挑擔圍鼓
挑擔圍鼓
“挑擔圍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挑擔圍鼓”俗稱“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進演奏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演奏形式。先秦時期,古楚樂盛行,已八音俱備,凡重大慶典、祭祀、宴樂之舉,必有鼓樂演奏。漢唐以來,荊州民間吹打樂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運用十分廣泛,南北朝時期直至宋代,荊州民眾于臘八日舉行“驅儺”民俗活動時,“村人并系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人們敲鑼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時期,泊于沙市長江碼頭的船只,有擊鼓鳴鑼開船的習俗。南北朝以來,沙市龍舟所用擊節之樂器便為鼓、鑼、馬鑼。入宋,“唐代俗樂,盛傳民間,”宋太祖趙匡胤平定荊南,曾從其都城江陵得精藝樂工32人納入教坊樂部。明代荊州王府所用之樂曲及演奏方式,對“挑擔圍鼓”的影響極大。“挑擔圍鼓”演奏和樂曲一部份源于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為荊楚民間音樂。清代,荊州城為將軍府所在地,據“挑擔圍鼓”老藝人講,過去荊州的將軍出行,都用“挑擔圍鼓”演奏。“挑擔圍鼓”主要是在荊州市的中心城區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內各條街巷如:梅臺巷、杜工巷、勝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擔圍鼓。市郊如:躍進村、張溝村、連心村、同心村、三板橋村、草市、岑河。曲牌的種類主要分為上字調、六字調、正宮調及洋盤等幾種類型。如表現曲調低回的“上字調”曲牌“大紅袍”,表現曲調婉轉的六字調曲牌“嗩吶皮”,表現曲調高吭的正宮調曲牌“風夾雪”,以及洋盤曲牌“鬧龍舟”等都是挑擔圍鼓曲牌的代表作。樂手們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曲牌進行演奏,如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工商廟會節日(布財神會、軒轅會、土地會)和民間喜慶禮儀(婚慶、壽誕)等多用正宮、六字、洋盤等曲牌。白喜事(喪事)多用上(合)字,六字、洋盤等曲牌。“挑擔圍鼓”自清代早期在民間形成基本形態流傳至今,演奏曲目豐富,樂器獨特,道具工藝精美,其保護、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
跳喪鼓
跳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喪鼓,唱孝歌,這種民間風俗幾乎流行全國各地。舊時習俗,成年人死后要在家“停靈”三至七天;守靈時,不僅靈前要燈火通明,而且往往要請會唱孝歌的歌師擊鼓唱歌,通宵達旦,徹夜不息。絕大多數地方唱“孝歌”都是只唱不跳,惟有荊州及鄂西地區是又唱又跳,故名“跳喪鼓”。跳喪鼓的表演通常是在死者的靈堂內夜間進行。一般是在靈堂中央放一張方桌,俗稱“歌臺”,三名歌師中有一人坐在歌臺旁邊擊鼓,鼓徑二尺許;另二人則一手持銅鈸、一手持竹筷在歌臺前邊邊歌邊跳。跳喪鼓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序和成套的唱腔及舞蹈動作。先由擊鼓的歌師(一般是長者)擊鼓三通,并高聲“叫白”,念一些哀悼之詞,表示喪歌開臺。擊鈸的歌師則由歌臺兩邊出場,想死者靈位弓身拱手,然后就開始按照鼓點節奏邊擊鈸、邊舞蹈。鼓聲一停,舞步則止,跳舞的歌師就開始唱孝歌,擊鼓歌師負責幫腔。唱完一段再跳一段,跳完一段又唱一段,循環反復,直至天明。在表演過程中,喪家要不時燃放鞭炮,烘托氣氛。跳喪鼓唱和舞的節奏由鼓師掌握,唱則一拍一鼓,舞則一拍四鼓,舞師在舞蹈過程中要和著鼓點擊鈸。拿鈸的方法很有講究,一般都近似“端碗”,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纏緊銅鈸上的綢帶,再用拇指控制鈸的發音,拇指與鈸分開時擊鈸,聲音清脆明亮,稱為“明擊”,拇指頂住鈸敲擊,聲音沉悶,稱為“悶擊”。每段擊樂有五小節。跳喪鼓的鼓師和舞師均為男性,舞蹈動作剛勁有力,主要舞步為“顫步”(俗稱“一步三顫”),其它的舞步還有“四大步”、“滾身子”、“吆耶嗬”、“風擺柳”等,這些動作均源于生產生活,如“扯蘿卜”、“倒線耙子”等,也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姿式,如“老鷹散翅”、“吊鷹掌”等。
關鍵字: l3 關帝廟 吹喇叭 射箭 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