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古兵寨
三峽古兵寨是中央電視臺《地圖上的故事》專題講述的著名景點。中央電視臺及全國衛視臺、新華社均做過全面報道。在曉峰風景區的崇山峻嶺中,100多座古兵寨全部用巨石壘建于孤峰危巖之頂,凌空高聳,勢如懸寨,而且寨寨相望,烽煙互見,鼓角可聞,棧道互通,形成一條氣勢恢宏的兵寨長城。如此之大的古兵寨群實屬罕見,有始建、懸寨、兵法三大之謎。讓我們一起登上已經開發的巴山寨、角羊寨、當陽頭寨三大古兵寨群,去破譯這部石頭寫就的三峽史詩,去體驗這部立體的古代兵法。 曉峰地處夷陵西北,由于地質的運動,這里形成了一條天然漫長的峽谷,加之地處大巴山余脈與江漢平原的結合線上,這種地理特點決定了它是古代部落之間、小國之間邊界線的可能,同時由于它扼三峽北岸旱路入川咽喉,又是夷陵西部的屏障,故每遇戰爭,這里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起,至抗日時期石牌要塞保衛戰止,歷代兵家在這里上演了10多次重大戰爭話劇,所以三峽古長城出現在曉峰絕不是歷史的偶然。 古兵寨全由大小不等的毛石精心砌筑而成,沒有任何填充物。再看一下它的內部結構:它由高大的寨墻、甕城、兵居、巡邏道、戰壕、嘹望孔、箭垛、烽火臺組成,功能齊全。站在烽火臺上,上下幾十里的交通要道盡收眼底,寨內的狀況一清二楚。無論是舉信號旗還是燃烽煙,均可前后呼應。透過了望孔,對面的棧道和兵寨的一切歷歷在目。這里有踏步,可以通到高大的城墻中間,以利射箭或投石。這邊是甕城,甕城設計非常精巧。它是戰爭實踐的產物,是筑城工程的一大發展。 三峽古兵寨不是孤立的據點,而是南北連貫、規模巨大有著作戰縱深的完備軍事防御體系。兵寨的結構充分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征。兵寨的大容量、高難度說明是大規模的社會行為。兵寨的設計與構建反映出當時指揮者豐富的軍事見知,但它所體現的到底是《孫臏兵法》還是孔明兵法呢?它是諸侯時期的巴楚長城?還是三國爭霸的軍屯?或是明末清初闖王的堡壘、吳三桂的防線?這些歷史的謎團只能靠今后的歲月來破解。但三峽歷代的分裂、戰亂、匪患以及三峽民眾的生活狀態都能從古兵寨上看到一些歷史的影子,在清理寨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宋代的景德元寶,明朝的清花瓷片,清代的瓦牌和不知年代的陶片。
關鍵字: 中央電視臺 信號旗 冷兵器 歷歷在目 大容量 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