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街
漢正街是漢口沿河大道以北,并與之平等的一條街道。此處原是沿河的墟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形成玉帶門、楊家河、武圣廟、石碼頭、永寧巷等若干個東西向的“正街。16世紀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后,長江漢江交匯處,尤其是沿漢江(又稱漢水襄河)一帶地域逐漸成為漢口商業的中心地帶;清初,漢水沿江碼頭形成以北岸為主的“八碼頭臨一帶河的態勢,“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異物,來自遠方者,旁隘露積;清康熙年間(1662---1722)此地因設立漢口巡檢司而成為漢口鎮的正街,又稱“官街,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云集,街情民風淳厚。歷史的見證-青石板17世紀初,漢正街不過幾百米長,商業的復興與繁榮推動了市場與街道的拓展。其時,漢正街楊家河至五彩巷之間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夾街,夾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間又有小夾街。眾多小街小巷以漢正街為主脈,縱橫連接,組成了新興的漢口沿河商業區。據清道光年間統計,這片形如臥帚的商業鬧市,稱之為街的有32條,巷有64條。漢水碼頭水運的繁榮帶動了武昌、漢陽港埠隨之興旺,漢正街的商貿市場由碼頭發展到河街,又由河街發展到正街,推動武漢市場向縱深發展。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上自橋口,下至接駕嘴(集家嘴)鋪設了條石路面,在漢正街的泉隆巷,至今還保留著青石板路面的古樸風貌。雖然現在路面大多已換成了水泥路和混凝土路面,但這些古風古韻的青石板作為漢正街的歷史見證仍深深刻在老武漢人的記憶中。古建筑見證繁華舊貌漢正街歷來就是“導財運貨,貿遷有?quot;的水陸商埠,市場上“萬商云集,商品爭流,這里不僅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八方商賈貿易、居聚之地,正所謂“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它造就了古漢正街兼容我國南北傳統建筑和歐洲建筑手法的獨特建筑個性。山陜會館,又稱西關帝廟。其規模在漢口會館中“雅冠眾構,它是商業團體的議事之地,外觀為三進三出,西有北方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其內部裝飾卻是南方特色。淮鹽巷雕花過街樓是吸取歐洲聯排式房屋的典型建筑,它全長194米,一橋橫跨街面,將街兩邊的樓連接起來,既不阻礙街面人來人往,又方便了商業團體經商議事。在樓的內部裝飾和欄桿、房檐、窗棱各處,又積聚了民族特色的雕花技藝。 古漢正街店鋪臨街而建,多為假兩層樓式,白瓦灰墻,古樸別致。門面有全敞式、半敞式、內敞外窄式,交錯穿插,風格各異。夾街背巷的鋪面則多用木板木樁架起紅漆橫梁,梁上雕龍飾鳳,極富民族特色。今天的漢正街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小商品大樓在漢正街拔地而起,街頭巷尾的攤位也“引雀回籠,還路于民,以街為市,以地為攤正逐漸消失,今天的漢正街已形成了一個容括四條街道,方圓2.65平方公里的“漢正經濟圈。老字號打造“金招牌清道光末年,漢正街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號?quot;葉開泰、“蘇恒泰、“謙祥益、“汪玉霞、“藍田寶都有口皆碑。這些老字號浸潤著老漢口百年的歷史文化,現在回味起來,仍讓人咀嚼到歷史文化的余香。漢正街在20世紀80年代,以廉價的小商品批發為主,針對廣大的農村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成為武漢市民日常購物場所,也是華中地區商品批發中心,主要經營日用品、鞋帽、服裝、小電器、文具、玩具等。近年來已成為武漢市民和外地來客廳商品交易、旅游購物之地。漢正街市場西段以糧、油、棉、什業居多,東段以藥材、參燕、金銀、票號、典當為主,中段最為繁榮,密布百貨、布匹、山珍、海味、紙張等大小商鋪。清同治三年(1864年),漢陽郡守鐘謙鈞等修筑漢口堡,沿堡辟出玉帶、居仁、由義、循禮、大智、通濟等八座堡門,外有深壕環繞,橋梁相連,既便于布防守衛,又可抵御洪水。清道光14年修建的保壽石喬現仍存原處,它是石喬口之為“石喬口,而非“橋口的唯一歷史見證。
關鍵字: 歷史文化 歷史見證 小商品 漢正街 老字號 青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