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陵
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是中國三大關廟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關羽死后,孫權將其首級送曹操,曹以侯禮厚葬首級于洛陽關林,這便是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俗稱的由來。《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孫權于臨沮夾石(今遠安縣回馬坡)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于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尸骸于當陽,就是今天的當陽關陵。史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故當地民間流傳有“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之說。關陵,原稱“大王冢,墓建于東漢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陽太守王銖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廟宇。群體建筑則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關陵,占地45000平方米。采用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中軸線上,有八座古代建筑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基。兩旁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來止軒、圣像亭、伯子祠、啟圣宮、佛堂、春秋閣等。正殿大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筆“威震華夏金字匾額一塊。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墻黃瓦宮墻 關羽,字云長,山西運城解州人;三國時蜀漢五虎將之首,史稱萬人敵。因斬顏良于萬軍之中,解白馬圍,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劉備率軍南下,收江南諸郡,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率大軍攻曹仁地樊城;于禁督七路大軍相救,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聞風震驚,欲遷都許昌,以避其銳。關羽一生忠義絕倫,勇猛無比。死后,后主劉禪追謚羽為壯繆侯。 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的形象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廣泛崇拜的偶像;特別是宋代以來,關羽不僅為民間百姓廣為敬奉,還為儒家、佛家、歷代帝王所極力推崇。據宋《佛祖統紀》載,中國佛教早就把關羽封為神,曰伽藍神。宋代,封關羽為武安王;明代,即封為武圣人,還加封為大帝。到清代,關羽則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圣大帝。顯然,作為武圣,關羽已與文圣孔子齊名;而作為大帝,他也便與皇帝齊位了。如此等等,歷史上的這些關公熱軌跡和現實,在當陽關陵中均得到了比較充分而深刻的反映。 關陵,占地70余畝。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陵冢為一圓形封土堆,高7米,圍70余米,石墻、石欄環抱。南宋時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門、墓道。明成化三年,當陽令黃恕奏準敕建廟宇;大規模關陵群體建筑則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 關陵建筑群以宮墻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筑,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臺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
關鍵字: 中軸線 八角亭 大規模 富麗堂皇 封土堆 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