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真宮
遇真宮背依鳳凰山,四面山水環繞,過去曾叫做黃土城。遇真宮在最鼎盛時,殿堂道房達四百間,占地面積五萬六千多平方米;其大殿是武當山保存較完好的最具明初風格的建筑。而最讓人稱道的是,遇真宮是皇帝專為一名武當道士修建的,這名道士叫張三豐。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他豐姿魁偉,大耳圓目,無論寒暑只披件蓑衣“或處窮山,或游鬧市,人們都認為他是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張三豐來到武當山,曾在此處結庵修練。他演創的武當拳,名振天下,后經歷代宗師的不斷演進發展,最終成為中華武術中最具影響的流派之一。因張三豐被奉為武當武術的祖師,遇真宮亦被歷代武當拳第子崇敬。張三豐在武當時曾說,此山異日必大興。幾十年后,明成祖果然大修武當。明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不知去向。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都曾下詔遣使求訪張三豐其人。明成祖還在給張三豐的信中說:“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愿見之心夙夜不忘。但事與愿違,誰也沒能訪到有“長生久視之術,超凡入世之功的張三豐,這位武當高人亦成為神秘而讓后人仰慕。為表達其誠意,明成祖親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宮,并諭敕張三豐祀像一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至高無上的皇帝為武當山的一名道士建造宮觀,并塑像祀奉,派官員灑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遇真宮也因此成為武當道教濃重的一筆。
關鍵字: 事與愿違 明太祖 武當山 神妙莫測 至高無上 長生久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