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印象之——洛陽
文 / 七月雪 這是在洛陽。沒來這里之前,印象里的洛陽,一直是與牡丹花聯系在一起的。當然,那只是我對洛陽最直接最淺顯的了解。而真正的洛陽城,不僅有值得國人驕傲的龍門石窟,百花之首的牡丹花,它還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號稱九朝古都,有著千年的歷史沉積和文化底蘊,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猶為天下奇”,在洛陽,牡丹可謂是以她的雍容華貴贏得了國人的贊譽,她同時也讓洛陽城添色無限。我原以為,來到洛陽,可以親眼一睹牡丹芳容,這于我一個愛花之人,想起來都是興奮。洛陽的街頭壁畫,酒店大堂,甚至于大街小巷百米不到距離的廣告燈箱,路牌,所有的圖片都與牡丹有關,成垛的牡丹花,妖嬈得好像花朵散落一地隨意檢拾一般,讓人有了置身于花海之中的恍惚。然而,導游說,我們來得不是時候,洛陽的牡丹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左右開放。要想看花,只有請我們明年再來了。 聽了這話,心里當下失望得不行,整個人象泄了氣的皮球,軟綿綿一下變得了無生氣。雨還在下,噼嚦叭啦扣打在車窗的玻璃上,一些雨水開始從窗門滲進來,往里挪動了一點,靠在椅背上發呆。看不到牡丹,心情倦倦的,加上窗外雨霧朦朧,也無心再賞美景,索性,閉上雙眼。 車窗縫隙吹進來的涼風使得衣服微濕的我們有些冷冷的感覺,加上到洛陽時,已臨近中午一點,又冷又餓,吃,便成了最重要的事了。說到吃,不能不說說洛陽“水席”。季節不對,牡丹是看不成了,但洛陽的“水席”卻是不可不吃的。架不住導游一番游說,大家早就對洛陽大名鼎鼎的“水席”心馳神往,確定下來去吃“水席”并退了當天中午的團隊餐后,司機加大油門直奔位于中山東路洛陽最有名的“真不同”飯店而去。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據導游介紹,洛陽“水席”一是所有菜肴均帶湯;二是菜肴吃完一道,撤走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更新。一般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這24道菜,均與武則天有關。相傳唐朝星象預測專家、高道袁天罡夜觀星象,算出武則天要當皇帝,期限是24年,但天機又不可泄露,便想出以菜喻人,設計出這個水席大宴,暗示這個女人24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有湯有水,喻的是武氏天下水到渠成;干干稀稀,喻的是她24年的干系。此后果真不假,從永隆元年總攬朝政到神龍元年病逝洛陽上陽宮,不多不少,武則天正好過了24年的皇帝癮。 傳說武則天初到洛陽時,當地官員就以“水席”供奉,嘗遍了天下美食的一代女皇,吃到如此清淡可口的“水席”后,贊不絕口,從此佳節喜慶,武則天更是以水席犒勞賞賜群臣。如此,洛陽一個歷史名城,因沾了武則天的干系,“水席”盛行千年,時至今日,且大有愈演愈烈的勢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到飯店的時候,雨大了,雨若傾盆。站在“天下第一宴”的門匾下,我怔怔地看著雨水在門前的石象身上跳舞,心卻不知飛到了哪里。一陣笑鬧聲驚醒了我的沉思,轉身便看見同事,正坐在飯店大堂里那張仿似武則天坐過的龍椅上照相,嚴然一付皇族貴人模樣,再抬了頭看,大廳裝修富麗堂皇,古典懷舊,服務員穿戴一律大唐盛世時期的慢束羅裙半露胸裝束,上到二樓,甚至還有漂亮的宮女及威嚴的皇帝恭候在門邊,讓人恍惚穿越時光隧道,眨眼工夫,自己飄飄然入了唐朝時期的宮廷院落,思緒一時有些停頓,竟有了一絲分不出今夕何夕的錯覺。 其實不必細說“水席”是怎樣的好吃,因為沒有嘗過,又因為是本地名菜,入得口來,一切都應該是新鮮的,加上那樣的色彩,那樣耗費苦心的將春色在碗中拼湊,即便是食色,也是讓人有躍躍欲試之欲,若還口味相同,在品嘗者臉上清晰可見的笑容便可說明一切。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對吃,一向沒有研究,也極其隨便,只要對自己的口味,在我,便都是美味。但洛陽的“水席”,卻是我見過的菜肴中,最最漂亮的。先上的八個冷盤就很有講究,四葷四素色彩鮮艷,拼成的花鳥圖案尤為可愛。接下來上的第一道菜,便是洛陽“水席”中的重頭菜“牡丹燕菜”,這其實是一盤用蘿卜為原料制作而成的菜肴,先不說它好不好吃,單單它一個美,就讓我喜愛不已。一只淺色的大瓷碗里,一朵妖嬈的黃色牡丹花,花瓣重重疊疊,綻開在用蔥花點綴的湯面上,亭亭著,美得疑是真牡丹而舍不得動筷。接下來上的16道菜,幾乎無一例外都與湯有關,味道還算可以,印象深的有“米灑滿江紅”,甜甜的,有淡淡的酒味,因為喜甜,感覺很順口。另外一道“蜜汁人參果”也很好吃。最后一道“園滿如意湯”,實際就是雞蛋湯,服務員說,它也叫“滾蛋”湯,上完這道菜,“水席”便齊全了,客人食后,便可高高興興離席而去。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應該說,780元一桌的“水席”算不得貴,我們12個人,吃到最后,仍剩下很多,份量很足。慕名而來品“水席”的人也很多,身邊的食客,來了一撥又走了一撥,都是匆匆游客。有說好吃的,也有搖頭品評的。我想,洛陽“水席”之所以吸引那么多食客前來品嘗,絕不僅僅是它的名聲,也并非“水席”本身好吃這么簡單,而是“水席”之中蘊藏著的地方美食文化以及行天下路,品天下食的那種意境。雖然不知這“水席”的來歷與典故是否有依據,想那武則天,若能預測這“水席”的24道菜,竟是代表她當朝24年,那么,我相信,這“水席”一定不止這個數,也許幾十道或者上百道都是有可能的。而今天的洛陽人,更是何等聰明過人,知曉利用商機,在“水席”上大做文章。一朵牡丹,一段歷史,一品菜肴,不但與一代女皇武則天扯上了關系,這道宮廷御菜,還因此讓洛陽城名聲大振,食客如云,且揚名利萬。 到達少林寺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因為是隨團旅行,所以即便是下雨天,也不可能中斷行程。此時,淅淅瀝瀝的雨水漫天飛舞,帶著秋的涼意,好似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行程在這樣令人無奈的糟糕下艱難了起來,但按行程,今天還得參觀完少林寺,然后返回鄭州住宿。身上因沾了雨水而濕涼濕涼的,心情也是倦倦的。一路上,同事一直抱怨這鬼天氣不照顧人,前兩天還陽光燦爛,今天卻讓我們如此遭罪。我雖無語,但心里也在盼望趕快參觀完少林寺后結束今天的行程。 說起少林寺,自然是從電影中知道看到的更多一些,當年一部“少林寺”紅極一時,也讓一個隱匿于深山里的千年古剎因此而紅遍大江南北,無人不曉。印象里的少林寺應該座落在云鎖霧繞的深山里,曲徑通幽,深不可測,而眼前的少林寺,卻超出我的想象,漂亮的山門,漂亮的入寺通道,沿途密如發絲的商鋪,聲聲叫賣的商販……這一切,似乎與少林寺所應有的神秘與清靜格格不入,與所謂密宗勝地相去甚遠,倒是那幾顆古意參天的松柏掩映著少林寺在煙雨中更顯高大莊嚴,以及山門橫額上康熙皇帝手跡“少林寺”幾個字,字風古勁,昭示著少林寺不同尋常的地位。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少林寺內,游人如織,笑語喧嘩,雖香霧繚繞,再無半分清靜莊嚴的感覺,亦看不到諸如佛門弟子及僧人之類的人在打坐或念經。倒是有三兩僧人在勸游人請香或許愿什么的,心下頓時有悵然若失之感,再無親近之心。草草參觀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千佛殿及立雪亭,感覺所有寺廟都是如出一轍,無非香爐寶殿藏經閣和方丈室等等。當然,這可能是自己孤陋寡聞,或者是自己太過迂腐,跟不上時代步子,這也僅僅只是本人看法。也許,少林寺還是那個少林寺,感覺卻因人而異罷了。倒是寺門至大雄寶殿路上雕刻的那幾朵大蓮花,雕工精細,栩栩如生,煞是漂亮,讓我喜歡不已,忍不住走過去踩在上面看,如同千百次蹲在地上看某一種盛放的鮮花一樣,癡癡地,有一種平靜的感覺。 看完少林武僧的表演出來,風大了,雨是攢足了勁,噼哩叭啦篼頭砸了下來。站在屋檐下等同事買傘,卻又被擁擠的人流撞散開去,一路沐雨跌跌撞撞出得演武堂來,與同事聚集后踏上那條長而漂亮的通道,朝后山的塔林奔去。手中的小傘似乎在這時已經無一用處,既遮不了風,亦檔不住雨了。除了頭部,腰以下幾乎全被雨水打濕,濕衣包裹著身子,任由風吹雨打,光滑的水泥地面嘩嘩流淌的水漬,讓我們12個人的跑鞋無一例外濕了個透,每走一步,鞋子里的水便會“吱吱”地冒著小泡從鞋孔里溢出,雖說已是九月深秋,此時的我們,一樣感覺涼進骨髓。 大雨絲毫沒有減少游人觀望的興趣,往塔林的通道上,處處人挨著人,傘蹭著傘,人們在雨中箭步如飛,一批批旅游團從身邊擦過,許多老外,在這樣的雨天,一樣興致勃勃,在每一個景觀處凝神細看,仔細研究,并轉換著姿勢拍照。說真的,那一刻,看那些外國友人一身雨水尚如此專心觀賞中國歷史,有一種崇敬的感覺在心中油然而生。即便是我們國人,在今天這種惡劣的天氣下,也只是匆匆如走馬觀花一般在觀賞著。 所謂塔林,其實是埋藏方丈及高僧舍利子的地方。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塔層一般為單數,最多為七層,也有5層或者更少。塔的建筑風格各異,其高低代表塔主人的功德高低,一些德高望重的方丈所藏的塔,其做工考究,塔檐雕梁畫棟,即便是年代久遠,仍然保存完好。大多數的塔由于年代久遠,無跡可循。在塔林,邊看塔邊聽導游講解,其中多少屬實或者杜撰,無意去考證。引人注目的是現任方丈的佛塔,塔高7級,鋼混結構,感覺意外的是上面的浮雕,竟是飛機輪船筆記本,夠與時俱進的。不禁聳聳肩笑出聲來。轉念一想很快釋然,每個時代造就每個時代的產物,而所有的一切,順應的是當時年代的喜好。雕龍刻鳳也好,飛機輪船亦罷,都只能說明年代不同,風格不同而已。如此,現在修建的塔上出現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也就不足為奇了。 若說佛門屬清靜之地,觀遍整個少林寺,只有塔林還保存著佛的氣息,也只有塔林,仿佛與世隔絕。與寺內不同,這里很安靜,靜得只有雨水跌落的響聲,以及樹枝搖動的婆娑聲,伴著那些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佛塔。游人在這里,很自然地停止喧鬧,甚至有不敢大聲說話的肅穆。他們有些仰著頭,在觀望塔的歷史故事,有的從一座一座塔前繞過,數著塔的層數。在這里,大家感受的是莊嚴肅穆的氣氛,體會一種源于佛家的安寧。 由于雨下得實在太大,原定觀看的少林寺其它景點,我們沒有再看。從塔林出來,徑直坐上寺中接送游客的小汽車,沿寺門返回。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雨,仍在下,寺門外陸陸續續有淋得一身濕的游人出來,踏著水流,往回趕。我抱著相機,打著傘,想照一張寺門全景,但由于雨太大,顧得了保護相機,又顧不得鏡頭,因此總也照不好,只得作罷。此次的少林寺旅程,因為下雨,沒有看到什么有意義的東西,有點遺憾。回過頭來,看雨霧中漂亮的寺門,雅靜蒼涼,在翠柏的掩映下,象一道防線,守候著整個少林寺。其中多少往事,多少故事,任憑我思緒如何翻騰,依然無法想像這里曾經經歷的一切。縱然是老了歲月,風景依舊,寺廟依舊,寺門依然宏偉。而我,已在雨中站立太久,手腳冰涼,心亦麻木。在這個本應每一處都需認真細看的寺院里,忽然而至的雨水暗淡了最初的熱情,紛亂了鎮定的步伐。這里畢竟不屬于我,看過少林寺的繁華和幽靜,也體會了塔林帶來的心靈震憾,我想,旅行,無論感受如何,終有結束的一刻。來自于內心的愉悅,也終將會激蕩在我們的心頭,帶我們在將來的記憶中飛翔。少林寺,我在你繚繞的雨霧里,懷揣絲絲遺憾,踏上回程。
關鍵字: 印象 洛陽 牡丹花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