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游記
人間四月,芳菲無限,不忍辜負這大好的春色,遂攜夫君約上三兩好友去游覽位于中原腹地西部的“九朝古都”―――洛陽。 在領略了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是啊,龍門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冠,她和著名的山西云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并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有“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的佳句,今誦尤新,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龍門石窟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吸引著更多的中外游人前來旅游觀光。從洛陽出發,驅車南行約十余公里,便來到了龍門風景區。只見這里青峰屏峙,綠水暢流,氣勢不凡的龍門大橋猶如彩虹臥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飛架于龍門之口,令人嘆為觀止。由于天氣晴好,秀美的伊河愈發顯得波光瀲滟,而兩岸垂柳枝葉婆娑,宛如碧玉絲絳,微風過處搖曳生姿,令人一掃旅途勞頓,倍感神清氣爽。 穿過大橋拱門,沿著西山緩緩南行,進入龍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此洞窟叫作“潛溪寺”,據說是因寺下有幽泉淙淙而出而得名。正看得有趣,忽聽一導游模樣的人介紹說此泉內含豐富礦物質,浮力很大,可浮起小硬幣,如果游人將錢投入水中能夠漂流入涵洞而不沉的話,則佛必佑之。我聽后躍躍欲試,夫君卻對此不屑一顧,在我的反復游說之下,一行五人搜遍錢包,竟剛好找到五枚鋼磞,我心念一動,分給我和范氏夫妻的均是嶄新硬幣,而將磨損嚴重的兩枚舊硬幣遞與夫君和范家小千金,大家小心翼翼將錢放在水面,口中念念有詞,忽見一小孩伸手撈錢,便大呼小叫制止,我的“福錢”最先落入水底,隨即范氏夫妻的也相繼落馬,在眾人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夫君與妞妞的“福錢”順利流入涵洞,樂得一大一小兩人擊掌歡呼,手舞足蹈,我卻在旁竊笑不止。 乘興順著石階平臺往前走十幾米,我們來到了雕鑿時間最長、用工最多而又最著名的一座洞窟——賓陽三洞。據說賓陽三洞是北魏皇帝元恪為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開盤,時在公元500年。其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群中最為富麗堂皇之窟。內有十一尊大像,本尊釋迦牟尼,端坐中央,通高8.4米,面部修長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整個洞窟為三世佛之完整布局。除佛像以外,窟頂有十個伎樂供養天人,形象挺健飄逸,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藝術價值極高。 我們一路嘖嘖稱贊著緩緩前行,不久便來到了西山最高處的奉先寺。站在奉先寺下,一仰頭,便看見了主尊盧舍那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內心只能用“震憾”二字來形容,只見這尊佛像雍榮華貴、儀態萬方,濃密的螺形發髻松松地盤在頭頂,輕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勻稱豐腴的身體上,勾畫出了優美的曲線。她靜靜地端坐著,眉稍嘴角含著淺笑,頭微低,俯視的目光正好同禮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匯在一起,顯得那樣的溫柔、睿智、典雅、優美……據說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為自己歌功頌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或“東方雅典娜”,她的寧靜和慈祥是東方智慧對于力量這個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確的詮釋,再看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比較之下,那身披鎧甲、手持寶塔、足踏夜叉的天王,那赤膊袒胸、剛強暴烈、咄咄逼人的金剛,不是顯得力量很有限了嗎? 隨著人流迤邐而行,途經藥方洞、古陽洞,還有火燒洞、石窟寺、極南洞,跨過連接東西兩山的人行便橋,我們又來到了龍門東山石窟。這里的洞龕雖年代不如西山的久遠,數量也沒有西山的眾多,但在雕刻技巧和風格上,也有它們的獨到之處。其主要洞窟有香山寺、擂鼓臺和萬佛溝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看經寺,為東山最大的洞窟,窟外有磚砌的院墻,正面是磚瓦結構的二層門樓,窟楣有兩個飛舞的飛天,形象生動,窟頂雕刻蓮花藻井,四周環繞四個翩翩起舞的飛天,體態圓潤,衣帶飄揚,凌空飛舞,形象優美。洞內四壁下部浮雕二十九尊羅漢像,身高1.80米左右,相傳是從摩河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師”的形像,形象刻劃入微,既統一又富于變化,生動有致,令人嘆為觀止。 出得龍門來,夕陽已西下,我們不約而同地回首向南,只見滿天絢麗旑旎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致與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顯得相映成輝。僅此龍門石窟一游,便是不虛洛陽此行了,我在心底對自己說,同時依依揮手,不舍地作別這座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自然寶藏。
關鍵字: 云岡石窟 敦煌莫高窟 洛陽牡丹 甘肅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