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漁民祭拜的海神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養育了祖祖輩輩的獐子島人,因此海南漁家人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海神娘娘更是恭愛有佳。每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人們都是會白天到海神娘娘塑像前祭拜。當夜幕降臨時,全家人來到海邊將自己親手制作的漁船、漁燈放入大海,燃放鞭炮,祭拜海神,以此來祈求海神娘娘保佑漁民外出大打魚一帆風順,魚蝦滿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尊海神娘娘塑像高6.8米,它是由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
海神娘娘手托蓮花燈,雙目遙望大海,迎接漁民出海平安地滿載歸來。娘娘身邊的吉祥物是我們獐子島的獐子。相傳海神娘娘是龍王的女兒,有一日在狂風暴雨的夜晚,在大海里救下了石福、石秀漁家父子,并以蓮花燈指引他們來到了這座寶島,父子倆來到島上一看很是驚奇,島上漫山遍野是獐子,大海里到處都是活蹦亂跳的又肥又大的魚蝦。因此父子倆便定居下來,過著富裕的生活。海神娘娘多次在海難中將遇難的漁民救助到寶島上來,漁民們敬拜她,信奉她。
海神娘娘為漁家人保駕引航的故事至今流傳。海南漁家人將海神娘娘供奉為自己心中永遠的神。有這么一句順口溜:“張半島劉半坡,劃了劃了還沒有姓石的一半多”。此事證實了海神娘娘救助到島上的第一代人石姓,因此島上姓石的人特別多。海神娘娘是非常靈驗的。海神娘娘的塑像于2000年7月30日舉行開光大典,開光的當天早晨,天一直下著暴雨,刮著大風,海上波濤洶涌,可當宣布開光的時候,天空突然放晴,明媚的陽光照在獐子島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寓意著獐子島又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天后娘娘
天后娘娘就是媽祖,相傳是福田莆田林姓人家的女兒。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傳說她從小就持齋茹素,侍奉神靈。后來羽化升天后,經常在海上搶險救難保護人民船只平安,而且保佑官方船知,于是受皇帝敕封為“天后”、“圣母”。
早在宋元時代,“天后娘娘”便隨福建商人落籍海南。日本人小葉田淳《海南島史》記載,“海南島最初的天后廟,是元朝時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
《瓊州府志》也載,“海口市區和白沙門的天后廟,元代即已落成,其殿堂在明洪武年間經過數度修葺……”《瓊州府志》中對天后廟做明確記載的就有12個,幾乎遍布海南沿海鄉鎮,由此可見天后娘娘在海南信譽之隆。
水尾圣娘
海南還有土生土長的海上保護神——水尾圣娘,也稱為“南天夫人”。
人們設水尾圣娘廟供奉,現文昌東郊西南二華里仍存,據記載“明正德年間,有石爐飛至此,因建廟焉”。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曾重修,其上有大書法家張岳松“慈云圣母”手筆。
水尾圣娘在海南影響很大,而且隨海南人漂洋過海在東南亞國家落戶。在國外,水尾圣娘廟往往成為是海南人集結的場所。
108兄弟
“海上108兄弟”也是海南島土生土長的海神,據傳清朝咸豐年間,有一次海南島有109人從文昌鋪前港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謀生,途中風浪覆舟,時為農歷九月十五日,109人悉數被某島載南王所捕。后來除一廚工逃脫外,有108人被誤認為“海盜”而被殺。
108兄弟被殺后變成了海神,扶弱救危,顯圣海上,被封為“昭應英烈108忠魂”。后人建廟祭祀稱“昭應廟”、“孤魂廟”或“兄弟公廟”。海南籍僑民也多建此廟祭祀,以保平安。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海南人聚居的地方大都建有此廟。
木頭公、三江晶信夫人
木頭公,三江晶信夫人也是海南部分地區信奉的海上神祗。《正德瓊臺志》載,三江廟“在縣(樂會)東十里博鰲浦,宋天圣元年,鄉人建祀三江晶信夫人,七月二日持牲致祭。”
敬拜海神直至現在也是海南民間的傳統風俗,沿海漁村漁民出海前回歸海后,都要到自己所信仰的海神廟祭祀。
眾多的海神,不僅構成海南島上一條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景線,而且可看出在很久遠的古代,海南人民的海上漁獵與商貿活動就很頻繁。
關鍵字: 大海 海南 獐子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