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居住風俗
壯族村落多選在地勢較高,背靠青山,面臨河溪的地方,以向陽為佳,坐西向東,或坐北朝南。歷史上壯族多聚族而居,秦漢之后,隨著各民族的遷徒、通婚、逐漸打破“舉峒純一姓”的狀況,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聚族而居的村落結構至今仍未徹底改變。在遠離城鎮的村寨,這種情況更為顯著。較大的村寨也有幾姓共居的。村寨大的幾百戶,小村的幾戶或十幾戶。習慣于從山腳開始,一棟靠一棟地往山坡上建起木樓,形成梯形木樓群;或將若干個木樓排為兩行,中間留一條通道,兩端有圍墻和大院門,形成一個長方形的院落。在村落邊緣,如有那么幾家離得稍遠一些,或者散居他處山邊,一般是從別處另遷來的外族或外姓人。
壯族的木樓,俗稱“干欄”,也有稱“麻欄”、“高欄”的。以粗長的圓木為立柱,下墊長約一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立柱上鑿榫連以縱橫木條,中層鋪墊木板;屋頂作懸山式,過去多以瓦、草或樹皮覆蓋,現多用瓦,左右及后墻壁以小木條為骨,以稻草拌泥糊其上。房屋分為上層、下層和閣樓3部分。上層有3開間、5開間或7開間,下層用作牛欄、豬圈、雞舍、廁所和貯藏寶。同時,在上層往往另建有望樓、挑樓、抱廈、偏沙等。挑樓是利用出挑來爭取空間,擴大使用面積。抱廈作望樓的擴大部分,突出于干欄的前部。偏沙相當于半個開間,多設在一年之中風來得最多的方向,以增強干欄的側向抗風力,一般作次要臥房或輔助房間。此外,在火塘間的近處室外的向陽面,還設有曬排,供洗滌晾曬等用。整座干欄除正門外,上層側后都開有便門,可通屋后山地。
壯族“干欄”多出現于桂西、桂北山區、桂中、桂南或位在平地的壯族,多建舂墻土房或泥磚房,生活較好之家建燒磚房。現在已有不少地方建起了水泥磚混結構房屋了。
壯族村落習慣用石頭壘1道圍墻,墻外種荊棘,不少村落附近還種有大樹或者龍眼樹和竹子。舊時,村頭巷口都建有門樓,門內設柵欄,有的還筑有炮樓,聳立于村中或寨側,是一種防衛性設施。村前寨口的溪邊,往往設有水碓、水碾或水榨房,為加工糧油之用。在東蘭縣等地的壯族還在寨中建涼亭,供人們乘涼、休息、議事和游樂。壯寨中的巷道多用鵝卵石或石塊鋪設,大的壯寨一般建有祠堂,村頭寨尾建有廟宇。
關鍵字: 歷史 多 民族 自然經濟 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