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居住民俗
侗族聚族而居,單家獨戶居住的情況極少。大寨三五百戶,小寨也有十五六戶。族村落多為綠樹環抱。寨內鼓樓高聳,四周布滿魚塘,有的還把糧倉建于塘上,既可防火,又可防鼠。鼓樓是侗族一村一寨或一族的標志,是議事和文化娛樂的中心。如全村同一姓,就共建一座鼓樓于村寨中心;若是數姓雜居,則各姓所聚居的中心分別建鼓樓。鼓樓是寶塔式的亭閣,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四方形的殿式建筑;上半部是重檐斗拱,一般呈四面滴水或六面滴水,也有呈八面滴水的。由下而上依次縮小,呈寶塔狀,層數多為奇數,三五層至十五層不等,高于全村所有房屋。著名的三江馬胖鼓樓,建于民國17年(1928年),樓高13米,鼓樓內大廳達132平方米,大廳板壁上和樓頂中央均有以侗鄉風光和吉祥花鳥為內容的精美畫圖和雕刻。鼓樓造型美觀,氣勢高昂莊重,是典型的侗族建筑。
侗族聚居的地方常有河溪,有河必有橋。橋梁大都建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木架橋等。其中長廊式的“風雨橋”最為著名。整個建筑為石礅木身結構,橋礅以青石加工后壘砌而成,舊時沒有鋼筋水泥,只用灰漿;橋身以木頭鑿榫穿枋銜接而成,不用一顆鐵釘。橋面并排數根木頭骨架,上鋪木板;橋頂豎柱立架,蓋以青瓦,如亭閣屋頂,整座橋就是躲風避雨的長廊通道。橋內有欄干坐凳,供人歇息;各梁柱及連接枋板還有雕刻或描繪有圖案包括飛禽走獸的飾樣。“風雨橋”既是通行的要道和擋風避雨場所,又是休息娛樂的好去處。最著名的三江程陽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與我國的趙州橋(石拱橋)、瀘定橋(鐵索橋)以及羅馬的諾娃上沃橋(鋼梁橋)齊名,同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
侗族有唱歌、演戲之俗,故近百戶人家的侗寨除修建鼓樓外,還建有戲臺。戲臺形似鼓樓,一般為二層,每層高約2米,第二層為舞臺。臺前建有巖坪,以青石板鋪成,為觀看演出場地,也是人們茶余飯后休息乘涼之處。
侗族一般不飲河水飲井水,每個村寨旁和茶亭附近都有泉眼,村民常用大石板將泉眼圍成水池,俗稱“石井”。井上蓋一塊大石板,用以遮住雨水和隨風飄落的樹葉和雜物,保持飲水清潔。較大的石井還修建井亭,亭柱上掛著一排竹筒做的竹杯或竹瓢,供人取水飲用。亭內有木板長凳,可供小憩。
侗族也居住干欄,一般為木瓦結構。一座干欄木樓一般二三層高,除房頂蓋瓦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成,整座樓也不用一顆鐵釘,但十分堅固。一般為2開間或3開間1幢。每間寬約4米,兩端有偏廈,呈四面滴水,屋頂壘一堆瓦,或砌一“金錢”。廊前皆設門窗,有的裝以木格或花格窗門,有的用木條于外壁鑲幾何圖案。有的還在四周廊道上圍以欄桿,呈“走馬轉角樓”。干欄一般是一家一幢。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侗族,因聚族而居,他們便將同族房屋建在一起,廊椽相接,可以互通。地勢較平坦的村寨,房屋緊連,前后成排,整齊美觀。建在河邊或陡坡的寨子,則依地勢建吊腳樓,外面的柱腳,有的高達二三丈。有的干欄建筑還于樓前檐附以木格門窗,龍頭穿柱,檐柱吊以“金瓜”,窗子雕縷龍鳳。
關鍵字: 防火 防鼠 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