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棠下:古巷幽山禾雀花
聞說在江門棠下(舊屬新會),有古村可游、幽山可入、奇花可賞、美味可嘗。 這里有三條相鄰的村子,都可謂文化之鄉:金竹岡村是清初著名學者胡方的故鄉,至今村頭還有鮑俊所書巨匾:金竹先生故里;石頭村則是現代最大的史學家之一陳垣先生的故鄉,其故居已開放供人憑吊;良溪村是珠璣巷移民領袖羅貴所開辟,建村已近千年,清代嶺南四大家之一羅天池就是良溪村人,村中祠堂還懸掛著他中解元時的匾額。良溪村保留明清建筑最為豐富,村容甚具古典氣息。 禾雀花而賞花,則是春天的必備節目之一。我們只要駕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在幽山古剎間看到廣東獨有的奇花———禾雀花。 可謂諸美集于一游,何樂而不為? 雨中深巷昔日朱門 我們先拐進了良溪古村,車子就停在村口的大池塘邊。 良溪村背山面水,村前的池塘開闊,玉帶般的河涌環繞大半個村子,巨大繁茂的古榕、高挺的紅棉深深扎根在村口的池塘邊上。麻石板鋪成的巷子窄長而縱橫交錯,不少石基青磚建成的古民居,門額的磚雕、灰塑都十分精致,山墻邊描草龍,屋梁下盡是水墨繪畫。這些幽雅的古民居,多是清末民初的僑房———村民出國經商,賺錢回來興建的;另一些以赭紅巖石為墻基的青磚古屋,則是明代的建筑。 下雨天,走在麻石石板路上,頗有懷舊味道。早上行程的壓軸節目,是去看良溪村的朱門大戶———韞石堂。 精致古雅的墻雕一進門,門官神臺、廳堂等,都顯得特別宏大。最讓我們嘆為觀止的是客廳那一整面木雕間隔墻以及艷麗的滿洲玻璃窗花。之前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以及開平自立村里對外開放的碉樓,類似的木雕都沒有這么大型的。這里是一整面的間隔墻,上半部分供奉神靈,下面起著真正的間隔作用。精巧的木雕散落在屋子里的屏風、窗欞以及天花上,圖案以喜鵲、蝙蝠、花果等吉祥物為主題。 紅橙藍綠的滿洲玻璃窗花,艷麗而內斂。客廳間隔墻上的花玻璃是單面的,在客廳里看,如茶色玻璃,跟陳木色融為一體;走進后面的小黑房,才能發現它們原來是彩色的,還能透光。房間里的花玻璃才是雙面的,拼砌方式帶了西洋味道,不過整體圖案是倒著的蝙蝠———福到了!房間里一個屏風似的間隔玻璃門,也蠻有意思,一格一塊花玻璃,玻璃上有鏤空式的文字,都是“仁義自成”一類的詞。 清末僑房 古村落中的古宗祠 撐著傘,我們沿著石板路,圍著良溪村繞了一個大圈兒,分別參觀了兩座羅氏宗祠。 羅氏大宗祠,是羅氏的總宗祠,占地2439平方米,建筑面積1370平方米,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5月,咸豐10年重修,面寬三間、進深三進的磚木結構,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這是良溪羅姓村民為紀念先祖羅貴而建的。良溪出了不少名人,除了開基的羅貴外,還有清代道光六年進士、“粵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民國時期著名畫家羅卓等。 羅氏宗祠上的“解元”牌匾 探尋禾雀花的祖地——公坑寺 飽餐一頓,閑聊一陣,我們再次啟動,去公坑寺尋找禾雀花。 公坑寺山道幽深,景色清雅,它是禾雀花的原產地,漫山藤蘿盤繞,更增加了此地的清奇古雅。可惜今年天旱花少,但仍不失為一個半日游的好去處。鄉先賢羅干卿先生在此留下一詩,至今膾炙人口:倚云樓上憶聯翩,曾與山僧借榻眠。乍聽泉聲疑夜雨,疏欞猶見月娟娟。頗能道出這里的佳勝處。 禾雀花,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兒花,為蝶形花科藤本植物。每年清明前后開花,一串串長在藤上交錯纏繞。我們在樹根纏繞處,看到零落地開著幾串禾雀花。大家簇擁而上,忍不住摘了一朵下來研究。看看花形:圓圓的小腦袋,淡綠色的花身、小小的翅膀,胖嘟嘟的小肚子,還有一條小尾巴翹起來,像不像一只剛出生的小雛雀? 神奇的是,禾雀花受傷時還會“流血”———花瓣受損時會流出淺紅色的液體。我們現場試試,果然!同行的美眉連嘆:這花兒真有靈性!在新會民間,對禾雀花流傳著一個傳說:當年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云游到新會,見到禾雀偷吃田里的稻谷,農民們顆粒無收,苦不堪言,頓起憐憫之心,于是施展法術,用山藤將禾雀綁住,丟在山上,只準它們在每年的清明前后,稻谷青黃不接時才出來。從此之后,禾雀沒再偷吃稻谷,而新會從此多了這種奇花。據說,除了綠色外,禾雀花還有紫色、白色和黃色。不知道哪個顏色最漂亮? 規模宏闊的羅氏大宗祠 駕車路線: 走佛開高速,在陳山出口下高速,往江門方向12公里處即為棠下。
關鍵字: 故鄉 最大的 江門 現代 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