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風俗——做“年例”
在茂名市的電白、高州、化州、茂南、茂港及近鄰湛江吳川,陽江等地的農村,至今仍沿襲著一種奇特的民間文化習俗——做“年例”。當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過年更重要,過年可單調點,可做“年例”則不能馬虎,必須大操大辦,熱熱鬧鬧,讓親戚朋友大吃大喝一餐。
“年例”的時間各地不同,主要集中在過完舊歷年(春節)的農歷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歷正月初一到農歷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什么時候過“年例”,是由各地宗族的先人早已固定的。
“年例”它與傳統的過年一樣非常熱鬧、喜氣,不同的是當地人把它看著大于過年。過了春節,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陸續開始了。所謂“年例”,可解釋為年年有例,俗語也叫“飯期”。茂名人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可以說“年例”是粵西農村的第一大節日。年例是茂名地區乃至粵西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茂名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彩,村鎮街道布置彩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于眾。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采茶戲、雜劇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紛紛亮相。其中尤以粵劇最為受歡迎。粵劇本地俗稱“大戲”,是各地年例日必備的表演節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連演數天,觀者絡繹不絕。此外,醒獅班前來舞獅助興,也是年例日的必備項目。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擺鐘、祭禮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一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群眾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
據了解,近年來“年例”期間,廣東,廣西有近百個粵劇團活躍于粵西地區各村莊演出。茂名市郊分界圩的年例,就請來省級一流的劇團演出,甚至一些大腕明星也來上場助興。
粵西地方的“年例”,可以說來源于“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指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這天晚上有觀燈的風俗,“東風夜放花千樹”描寫的正是元宵節觀燈的情景,因此元宵節也稱燈節或上元節。也許是茂名人的創造,把節日時間錯開,便成了以吃喝為主的“年例”。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巾幗第一夫人”冼太夫人的。據1986年《廣東地名探源》記載,今茂名市的茂南區、高州、電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陽江、陽春、吳川等地,是冼太夫人活動的主要區域。這樣的“年例”習俗在這一帶的出現,這不能說只是一個巧合。隋說冼氏第五代后裔因被人誣告謀反,武則天下令抄家滅族使得冼氏家人四處逃亡,但在今天的高州、電白、化州等地及周圍的地名和建筑至今還能找到冼太夫人當時遺留的痕跡。如:以“那”字開頭的那霧,那霍等地名和以“垌”字作結尾的霞垌、中垌等地名都是歷史遺留的印跡,它們在當時代表的或是具有軍事戰略意義,或是各部族的自然村落。赑屃、石船、石帆等,從中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冼太夫人所擁有的權力、地位以及人們對冼太夫人所敬畏的程度。由于她在百越族廢除了奴隸制,推行封建禮制,使政令得行,引進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使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因而,她的事跡被流傳至今,許多故事讓人們不能忘懷。
關鍵字: 農村 當地人 湛江吳川 茂名市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