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俗-扎獅頭
佛山扎作獅頭源于明代,興起于清代乾隆年間。相傳在明代,佛山一帶有一只獨角怪獸,眼大口闊,發出“連連”的怪叫聲,百姓稱為“連獸”。這怪獸時常夜出糟蹋農作物,殘害禽畜,弄得雞犬不寧,于是百姓相議要消滅怪獸,就根據稱為獸中之王的獅子形象特點,用竹篾、彩紙制成形狀兇猛的獅子,再用彩布做成獅身,挑選精壯漢子戴著獅頭,帶著鑼鼓,埋伏在怪獸出沒的地點。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猛向怪獸沖去,那怪獸嚇得拔腿就逃。此后,怪獸再沒有出現過了。因此,舞獅驅邪便相沿成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至清代乾隆年間,佛山已設有“獅頭”制作行,不少地方、團體定做佛山獅頭。現在,舞獅已人微言輕民間傳統娛樂,比武競技活動遍及華南、港澳和東南亞地區,及至歐美的華人地區也常見這一民間傳統活動。
佛山扎作獅頭主要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作臉譜,表現純善、溫馴的神態;武獅以張飛作臉譜,反映好斗、勇猛的性格;少獅是專供兒童玩耍的獅頭面具。
舞獅一般六人組成:舞獅之人,一人舞獅久,一人卸尾(被)以表現長身動作形態,一人頭戴“佛公”面具前頭引導,手拉‘大葵扇招引獅子前進(也有“姚公”、“桃婆”兩人配合引導),同獅子競相紹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情趣。三人敲鑼打鼓走在獅子后面。舞獅子二人動作緊密配合,隨著鼓點鑼聲的快、饅、輕、理便使獅子活靈活現,舞出千姿百態,給人以一種藝術享受。舞獅完全聽從吸聲指揮,同武術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高度概括典型的南方獅子舞表演藝術,與北方的獅子舞完全不同。
關鍵字: 佛山 農作物 獅頭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