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那一群南遷的人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征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的贛州地區18個縣市區、福建西部,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余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后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后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于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于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于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贛州、惠州、梅州、汀州。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于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后,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臺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后,發生于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于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后,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地理位置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占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語言
客家人使用的語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在廣西也叫作“涯話”、“新民話”,“麻介(gai)話”,在四川則被稱作“土廣東話”,在江西、湖南等省有“棚民話”等俗稱。
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
客家話有一種由西方基督教傳教士于19世紀創立,使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文字,由閩南語白話字改造而來。傳教士用這種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現代這種文字已經少有人會用,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漢字。
服飾客家傳統服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頭飾通常具有很多銀簪和銀鈴。
民居
振成樓,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的土樓客家人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福建客家土樓群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建筑
是以永定、梅州與南靖、平和這一交界地區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專有,也不是閩南人所專有。
客家土樓
福建、廣東一帶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圍屋(圍龍屋)
“圍龍屋”在臺灣南部較多,在中部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作“圍屋”。
伙房(伙房)
伙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家廟(公廳)
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
客家飲食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咸、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備咸菜、菜干、蘿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并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饑,這便形成了“咸、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并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一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于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多姿多采。
關鍵字: 中華 客家人 民族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