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于象崗山腹心深處的西漢南越王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海拔49.71米的象崗山,原是越秀山西邊的一座小山崗,明代建城筑路,使它與越秀山分隔成為一座孤峰,“象崗樵歌是明代羊城八景之一。1983年6月,象崗山在基建施工中被削去了17.7米,露出墓的頂蓋石板,經過考察和發掘,證明這就是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墓。這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其中出土文物多達一千多件(套)。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曾被列為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南越王墓被發現后,立即暫停施工,保護現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勘察,基本弄清了墓的結構、規模及年代。隨后又派專人到北京向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詳細匯報,由文化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名上報國務院,請求批準發掘。獲準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廣東省博物館聯合組成象崗漢墓發掘隊,麥英豪任隊長,黃展岳、楊式挺任副隊長。全國各地匯集而來的43人參加了這次極有意義的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自1983年8月25日開工,至10月6日結束。初步整理后發表了《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載《考古》1984年3期),大型田野考古報告《西漢南越王墓》專刊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該專刊榮獲首屆夏鼐考古研究成果一等獎。
關鍵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 南越王 博物館 委員會 廣東省 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