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羅福州吃喝玩行
三坊七巷
閩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區域特色和淵源流長的歷史底蘊,塑造了福州人民順勢有為、愛拼會贏、豪爽義氣、戀祖愛鄉的優良品質,形成了具有開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顯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蘊,孕育出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因曇石山古人類遺址而名。遺址位于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曇石山文化,堪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征。1954年發現曇石山文化遺址以來,已先后進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于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制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占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墻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中國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壽山石文化
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巖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采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采掘,涌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壽山石文化以壽山石雕為載體。出產于福州晉安區壽山鄉的壽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國之瑰寶”的美譽,壽山田黃石被譽為“石帝”、“石中之王”。
關鍵字: 勇敢者 涌泉寺 登山 福州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