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村:珠環翠繞的絕美花旦!!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圍繞畫樓”。在楠溪江兩百多座古村落里,巖頭古村是唯一以整套水利設施來規劃布局的村寨。 巖頭村初建于元代延祐年間(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一條兩米多寬的水渠環繞全村,從村北引溪水進入西北角形成上花園,然后分成前浚、后浚,前浚向后形成下花園,并分支流經過大半個村子后注入麗水湖,后浚順村子西部的浚水街南下,在水亭祠西南角匯合從西而來的水渠,注入塔湖廟前的湖里。 這個龐大的水利工程是由元代日新公開始,一直到明代桂林公擴大并且完成的,清澈的溪水彎彎曲曲地流經農舍的門前屋后,滋潤著全村人的生活,同時也是天然的消防設施。 正如一位鄉土建筑專家的點評,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沒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沒有晉中大院的豪華,也沒有閩西土樓的壯觀,但它們融合了南溪江姑娘的清純靈秀、老農的樸實坦誠和文人雅士的儒雅散淡,構成了和諧寧靜的鄉土建筑風格。在楠溪江古村落里,幾乎看不到其他地方常見的內向院落式房屋,那些院落式的個體房屋被連續的高墻吞沒,失去了獨立性,生活場景大多被封閉在院落里。 而村落里的小巷被夾在高高的封護墻縫隙之間,陰暗而狹窄,令人感到壓抑。雖然在中南和西南地區,如湘西、桂北、川中,也有一些外向開敞的木構建筑,但是與楠溪江古村落相比,由于那里過去文化經濟落后,村落的發育程度低,建筑類型少,人文內涵淺,村落大多數沒有經過完整嚴謹的規劃,聚落的布局很松散。 我最喜愛巖頭古村用轡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像小型的版畫一樣古樸簡潔。大多數房屋是開敞式的,四面開門開窗,在屋子里和廊前,抬頭就可以看見遠處的青山和田野,表現出對山川自然的親切感和審美能力。房屋之間的間隔讓每棟房子保持了獨立的形體和品格,村落也因此比較疏朗。房前屋后少不了青藤翠竹,不經意間就可以看到石頭院墻一角斜倚著一叢修竹,粗獷的材料構成秀逸的房子,豈是都市里那些取名花哨的樓盤所能比的! 整個村子的水系、街巷有條有理,多層級的各種公共建筑物和活動中心分布在各處。婦女們在渠邊塘沿的大石條上洗滌,老人們在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悠然自得地聊著家常,從街上能望見誰家廊下掛著新醬好的年貨,院子里晾曬的霉干菜香氣漾滿了半條巷子。整個村落寬暢爽快,親切安逸,即使是我們這些陌生人也一樣覺得親切祥和,恍惚間以為自己的親戚就住在小巷深處的哪個拐角。 雖說巖頭村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占地18.5公頃),而且有著由元代到明代興建完成的楠溪江中游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但讓它真正出了名的,還是村口的麗水街。 300米長的麗水街是一條沿水而建的弧形廊棚式長堤,原先是明嘉靖年間金氏桂林公建設巖頭村水利工程時筑成的一段兼作攔水壩的寨墻,因湖中種植荷花,所以也被當地人稱為荷堤。當時地方宗族規定堤上只許種樹與建亭,不準筑屋經商。到了清代,這條長堤成了擔鹽客的必經之路,久而久之,到清末終于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商業街。 麗水街街面是兩米多寬的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一邊是鱗次櫛比的店鋪,都是兩層樓的建筑,每間店闊3米進深10米。路的上方是從店鋪延伸出來的廊檐,廊檐的外側設有美人靠,游人可以休息觀景。堤外的人工湖就是麗水湖。麗水湖北起獻義門,南止于麗水橋,西接葦塘,東為長堤。麗水湖與長堤南端呈弧形,微微向西南彎曲。麗水湖的美麗自古有名,“巖頭十八勝景”中正是因為此處“萍水碧漾觀魚欄,柳浪翠泛聞鶯廊”的美景而將“長堤春曉”列入其中。 我來到麗水街時已經是斜陽如畫,金色的陽光把麗水街的廊柱暈染得金碧輝煌,映襯著街邊懸掛著的大紅燈籠,美得光芒四射。斜倚在美人靠上,看著日影一寸一寸地移開,看著微微風起,慢慢地搖動著湖邊柳樹的枯枝,看著遠處芙蓉三崖峭拔高聳,看著三兩結伴的小孩子背著書包放學回家去,然后對面的麗水橋與橋頭遮天蔽日的古樹身影慢慢地濃重起來,街邊人家開始飄出來飯菜的香氣……這時的麗水長廊安詳隨和,有歷盡滄桑之后的反璞歸真。 順著長廊走到南端,是輕盈地凌駕于麗水湖之上的麗水橋。麗水橋建造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用48根條石砌筑的石梁橋,意指巖頭村在明朝時為仙居鄉第48都。橋面分三節,每節分別由12根條石并排鋪筑,橋兩端的碼墩與中間的兩個橋墩全由條石豎立而成,中間高,兩端低,略呈弧形,是“金山十景”之一“麗橋觀荷”。過麗水橋,左邊隔渠是夾在進宦湖和鎮南湖之間的琴嶼半島,花木扶疏的琴嶼西南端是塔湖廟和廟前的戲臺。聽說每年正月十四日起都舉行廟會,歷時七天,熱鬧非常。 我很喜歡閱讀鐫刻在村子里的廟閣軒塔上的楹聯,簡樸雋永的詩句洋溢著鄉土文士們的情操智慧,以及它們散淡瀟灑的人生態度。在麗水橋北側的華亭上有一副楹聯:“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歸”,寫出了此處終年涼風習習、游人如織的盛況。 在麗水橋東南的接官亭內有一副楹聯寫道:“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因為這里是調節民間糾紛的場所,楹聯意在息事寧人,勸人和睦相處。記得《紅樓夢》上有副楹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古村就這樣處處蘊含著對生活的通達理解和詮釋,細細想去,不乏哲人的況味。
關鍵字: 下花園 古村落 多 水利 西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