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味圓融福嚴佛教文化苑
福嚴寺內景
一年多年來,福嚴禪寺高僧輩出,宋朝真覺禪師,明末費隱禪師,清初明培法師、天行和尚和凈念上人,晚清智南,民初古華,都是法譽極隆的佛界各流,他們為福嚴寺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八,是福嚴禪寺的香訊,此日前后約十天,福嚴禪寺熱鬧非凡,香客、游客、商買、藝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里香煙繚繞,燈燭輝煌,素有“小普陀”之稱。
福嚴寺現任方丈悟道法師,77歲,現任監院開先法師,現年55歲,師從悟道法師。
2、馬皮鼓
馬皮鼓制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距今已300多年。鼓面直徑2米,為國內罕見之大鼓,相傳由馬皮制成,一說由犀牛皮制成。擊鼓時,聲若雷鳴,渾厚遼遠。原鼓由于時間久遠已散,1994年重修時,發現一條木板上記有制作年代和匠人姓名的字跡:康熙十三年七月吉日,福嚴寺制法鼓一面,新安匠人胡敬甫邦仁、胡玉之德成敬造。現存于臥佛殿內。
3、縐云石
在福嚴寺的天中山麓,掛瓢亭的前面,聳立著一座英石峰,它就是被列為“福嚴寺七寶”之冠的縐云石。縐云石,又名縐云峰,它高可丈許,橫看如壯士托天,英資勃發;側看如美人梳妝,亭亭玉立;遠觀似欲刺天之鐵筆;進察似才破土之玉筍。縐若卷云,紋比搖波,故名縐云石。
縐云石與上海豫園的“玉玲瓏”、蘇州留園的“冠云峰”并稱為江南三大名石,是江南園林中最著名的三座觀賞石峰;又與明代友芳園的“牡丹石”、“梅花石”,清初吳家花園的“耐寒石”,并稱為“語溪四石”。它集縐、瘦、透、漏四大特點于一身,更是縐、瘦的典范。凝視它那秀美的體態,會使人不禁泛起美的遐思。
4、天王殿
天王殿是福嚴寺建筑群中位于最南面的一座殿宇,“福嚴禪寺”的匾額懸掛在它的重檐下,紅底金字楷書,字跡端莊渾厚、剛勁質樸。天王殿寬三楹,供奉彌勒、韋陀和四大金剛。彌勒形象寬厚仁慈,笑態可掬。清嘉慶六年(1801年)大殿毀于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凈念上人住持福嚴寺時重建。現在看到的大殿建于1999年,“福嚴禪寺”字跡系當代佛學大師茗山長老所題。
5、羅漢堂
羅漢堂位于寺院南角,天王殿的東側,清乾隆時,山天行和尚所募建,但不久被毀。道光初,凈念上人居福嚴寺時募資重建。它建筑結構巧妙奇特,外面呈“口”字形,每面九間房屋,從上向下看又呈“卍”字形,共有房四十七間,間間相通,游人無論從哪一道進口進堂,決不會多走一步回頭路,依次看盡堂內羅漢后,又回到原來的進口處。它巧妙的構思,充分體現了古代建筑師的匠心。羅漢堂內置有五百尊羅漢菩薩,皆泥塑金裝,喜笑怒罵,各具神態,栩栩如生。還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彩塑佛像,相傳為唐代遺物。
6、退緣廳
退緣廳在寺院西部,放生池的東側。廳寬五楹,東西偏房是經堂、臥室和客堂。廳前是磚鋪的天井,砌有幾個造型各異的花壇,植有芭蕉、牡丹、臘梅、蘭竹等花木,一年四季,花開不斷,來此庭院,如入花圃,幽香裊裊,不絕如縷。退緣廳位處偏僻,游客罕至,是寺內最清靜、最雅致的地方之一。廳為民國初年古華大和尚所建,他退緣后專住于此,長達四十余年,直到1964年圓寂。
7、大雄寶殿
莊嚴古樸的大雄寶殿高22.8米,是福嚴寺建筑群中最高的殿宇,寬五楹,為廡殿式,四周有走廊相通,重檐斗拱,氣宇軒昂。寶殿供奉三世如來大佛,兩邊是金裝十八羅漢,佛像姿態生動。如來大佛背后是大型壁塑金裝北海觀音和彩塑三天諸佛,共計208尊,塑造精致,蔚為壯觀,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殿正面鐫刻著清代光緒年間石門縣林孝恂手書的抱柱對聯。殿內左右陳設石補鐘和馬皮鼓。現在看到的大殿建于2000年,巍峨莊麗。
福嚴佛教文化苑旅游出行資訊
1、交通
福嚴景區至320國道只有四公里,抵達景區的桐德公路省道,屬于二級公路,各類大巴車輛均可直達景區。路上有專用的外部交通標志,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有旅游專線直達景區,桐鄉市區也有兩條公交線抵達景區。
2、氣候與最佳旅游時間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濕秋燥,冬寒夏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其年平均氣溫為年平均氣溫15.9攝氏度。春秋之際,乃嘉興尚美之時。高陽山的翠碧清秀,烏鎮的小橋流水,海鹽的洶涌海潮。這一處處嘉興佳美,在此時,吐納出其靈秀之氣,令人身心曠然。
3、美食
地處滬、杭之間的嘉興,兼得滬菜與杭幫菜之長,卻以當地富產為料,烹制“嘉興之味”。嘉興之味如嘉興之“位”,介于滬菜與杭幫菜之間。既無滬菜之過分甜美,亦無杭幫菜之過分咸香,其甜咸可謂恰到好處。而嘉興“味”之美卻不僅表現在琳瑯的菜品之中,雖嘉興名菜曾紅極一時多次被列為貢品,得到帝王寵愛。但真正能體現其美食精髓,讓更多的人通過“食”了解嘉興的,則是嘉興的各色小吃。
4、溫馨提示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八日,是福嚴寺的香訊。此日前后約十天,福嚴寺熱鬧非凡,香客、游人、商賈、藝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里香煙繚繞,燈燭輝煌,素有“小普陀”之稱。
5、門票
成人25元,學生、兒童、60歲以上老人15元。
關鍵字: 佛教文化 桐鄉市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