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萬松書院
《明史》記載,正德、嘉靖之際,學者們quot;聚講會,立書院,相望于遠近quot;。當時,講學之風在各書院中盛行一時。萬松書院也因深受訪問學者王守仁quot;心學quot;理論的影響,在辦學上重視quot;講明義理quot;,主張學術爭辯和交流;重視自學,提倡獨立研討,培養學生獨立的治學能力;在德業上提倡相幫相扶,相推相引,quot;使之日進而高明光大quot;。課程的設置較為簡約,學生可以自由選課,quot;以充所善,養其所長quot;,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反對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的的學習,提倡quot;探性理之要,詢治道之源quot;的求真務實的學風。至萬歷初年,統治階級又重提程朱quot;居敬窮理quot;的思想理論,而將王守仁的理論斥為quot;偽學盜名quot;,為迎合統治者,巡鹽御史馬應夢增建繼道堂和窮理、居敬二齋。明末,書院漸被政府控制。在科舉制度的支配下,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然后掙個官位,光宗耀祖罷了。
萬歷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動由西安博士署派來的一名執事官主持。
明代統治者對于書院教育的政策經常變化,致使書院時興時廢。從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廢毀書院的舉動。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禎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萬松書院隨著變幻莫測的政治風云,跌宕起伏,經歷了它榮辱盛衰的變遷。
清初,統治者惟恐書院講學活動會導致明朝遺民反清思想的高漲,故抑制書院教育的發展。順治九年宣諭:quot;不許別立書院,群聚結黨quot;。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書院始終處于停滯狀態。萬松書院也僅在順治年間復建了孔氏祠堂。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范承謨重建萬松書院,并改名為quot;太和書院quot;,書院才開始復蘇。及至康、雍、乾時期,統治者對書院教育由禁止轉為提倡后,萬松書院得以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昌盛時期。
關鍵字: 萬松書院 書院 杭州 浙江 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