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江南長城風景區
巍巍長城,其絕大部分橫亙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間,屹立兩千多年。她早巳成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力量的象征。北京的居庸關八達嶺,是萬里長城中最為雄偉壯觀的部分之一,早已馳名中外。雄關不獨北國有。千百年來,祖輩先民構筑了數不清的城防設施和軍事要塞,以之抵御入侵,保境安民。堅固的城防。雄偉的結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構成了中華大地上獨具特色的古城文化。歲月滄桑斗轉星移,遺存已經非常稀少。而浙江臨海的古城墻,卻是獨具特色的古城墻碩果僅存者之一。 臨海古城墻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晉代開創以來,已有1600余年,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筑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墻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勢,逶迤曲折,雄險壯觀。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巔,飛舞盤旋,敵臺林立,雉堞連云,城樓高峙,與北京八達嶺相較,可稱雙絕,稱之為“江南八達嶺,并不過譽。更有其獨特之處是,臨海古城墻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城墻掩映在青綠叢中,更增添了一分靈秀。臨海古城墻,除了御敵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墻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著靈江修筑,臺州府城正位于靈江入海近處,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時常漫上城來。城墻有如大堤,千余年來抗擊著洪水的沖擊。為此,臨海城墻在修筑設計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甕城修作弧形,特別是把“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圓弧形(其余一方仍為方形),在全國古城墻中,十分罕見,目前所知尚屬孤例。由于城墻的抗洪作用,在元朝滅掉南宋時,元帝曾下令拆毀江南所有古城墻,以利其鐵騎長驅直入,而臨海城墻卻因其無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有“江南八達嶺之稱的臨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會同臺州知府譚綸改造了臨海古城墻的結構,將其加高加厚,并創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臺,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策應閩浙沿海守防,屢敗倭寇九戰九捷,洗雪國恥,揚眉吐氣,大振國威。后來,由于北方長城防務的需要,朝廷特將戚繼光、譚綸調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筑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今存薊鎮、昌鎮、宣府、大同、山西等鎮的長城,都是按他的規劃設計加以改進增筑加強過的。為了滿足他改建北方長城的需要,特抽調了曾經參加改建臨海城墻的三千“江東子弟兵充任領工、監理和技術指導。現在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古北口、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處長城的雄姿,均是經戚繼光改進之后所留下來的。可以說,臨海古城墻堪稱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范和“藍本。臨海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該市領導和有關主管部門,十分重視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發展的工作。他們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目標,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己任,有遠見、有理想、有規劃、有措施、有行動,成績裴然,令人欣慰。歷史文化遺存,是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理當倍加愛護。我相信珍惜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自己名勝古跡和自然環境的城市,一定會越來越多!
關鍵字: 八達嶺 歷史文化 古北口 司馬臺 獨具特色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