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潯古鎮旅游區
南潯是江南水鄉中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早在四五千年前,南潯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耕作、漁獵,北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很有規模的村落,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潯由于水路發達,曾是富商云集的地方,南潯張姓千百年來就在這古鎮上生活。浙江省文物學會研究員范希仁:南潯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建鎮到現在已經有750年了,張姓是南潯的大姓,明代末年,南潯已經發展成為煙火萬家的一個大鎮了,那時候南潯有15個大姓,張姓是名列前茅的,南潯的張姓有好多支,同姓不同宗,他們都是從四鄉或者是外地搬遷到南潯來的,最早的是在宋王朝南渡的時候遷來的。早在北宋時期,南潯古鎮的絲綢就已經非常有名,張姓人家據說正是看好南潯的蠶絲業興旺,從安徽、湖北遷到南潯,千百年來張氏人家為南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由于經營蠶絲業,張姓人家也積累了萬貫家業。浙江省文物學會研究員范希仁: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象牛墩狗,這是一個比喻,按照他的財富多少來區分的,五百萬銀子以上的稱象,一百萬以上不到五百萬的稱牛,十萬兩以上不到一百萬的是稱狗,南潯的許許多多大小富戶,中間有許多呢,有好幾家姓張。在南潯到處都有張姓人家留下的園林、書屋,在江南提到南潯,一是絲綢,其二就是書屋了,晚清舉人張石銘的故居,至今仍被稱為江南第一宅,在南潯,還有一位風云一時的人物。浙江省文物學會研究員范希仁:南潯的名人呢,張姓中的名人很多,好幾個,知名度最大的呢,是四象之一的張家,其代表人物就是張靜江,張靜江是張頌賢二王的第二個兒子,他是國民黨元老,他曾經捐巨款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反清革命活動,孫中山先生從法國的馬賽乘輪船啟程到新加坡,策劃西南邊疆的反清活動,張靜江也乘這一班輪船,當張靜江得知孫中山在同一個船上,他就主動的去拜訪孫中山先生,同時,又同他約定,盡力相助,并且約定了一個密碼,a是代表1萬元,b是兩萬元,c是3萬元,d是4萬元,e是5萬元,那么后來,孫中山到了紐約,果然從通訊公司里拿到了這批錢。故人早已離去,留給今天的人們只有回味,走在這荷花綻放的古典園林中,我們不能不感嘆張姓人家曾經擁有的智慧,據說,南潯生產的輯里絲曾經在巴拿馬得過金獎。南潯不但有數不清的商會,也曾有過進士、舉人,文化和商業相互交融,就是走出南潯的張氏子孫,依然繼承了先輩的聰明才智。浙江省文物學會研究員范希仁: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有的到美國、英國、有的就是到臺灣,到臺灣呢,有的住在臺北、有的住在臺南、臺中。這幾年,隨著國家的開放,回到南潯來的張姓呢也陸陸續續不少。古鎮的橋,古鎮的水,印記著南潯古鎮的歷史,這橋,這景,這川流不息的運河,正是南潯的情致所在......張石銘舊居舊居主人張均衡(1871-1927),字石銘。張石銘系清光緒二十年舉人,酷愛收集古籍金石碑刻和玩賞奇石,為南潯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他和張靜江都是南潯“四象之一的張頌賢的孫子。分家后,建懿德堂,占地5135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其風格獨特,結構恢宏,工藝精湛,尤其是眾多精美生動德木雕磚雕石雕以及以法國進口的玻璃花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民俗建筑和文物價值,號稱江南第一巨宅。北側原為顧氏舊宅,正大廳腰門上有吳昌碩手書的匾額“世德作求和吳淦題寫的匾額“竹苞松茂。北側建筑的花窗門廊和磚雕石雕古樸逼真。南側原為董說舊宅,后經張氏擴建而成。進門即為內廳(轎廳),廳后兩側有小天井,有腰門和后進相通。二進正面為大廳,廳后為堂樓(女廳)。后進天井中有一形似蒼鷹的英德石,名鷹石,為江南的罕見之珍石。舊居以前后劃分,從第三進開始,內廳兩側的漏明廊窗為木刻芭蕉葉,故變稱芭蕉廳。樓窗鑲嵌菱形藍色玻璃刻花,花式為四時花卉果品,屬當時中西文化結合的貴重裝飾品。第四、第五進有不少外來的建筑風格和建筑材料。從壁爐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鐵柱頭等,體現了歐洲十八世紀的風格。第四進的大廳是一個設有化妝間更衣室的豪華舞廳,地磚均從法國進口,墻面屋頂由紅磚瓦砌筑。洋房前庭院中栽著兩株廣玉蘭,現已有兩百多年的樹齡。2001年7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劉氏梯號金庸先生著作《鹿鼎記》開篇中講述的“莊家冤案的發生地,是完全真實的歷史事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清朝初年第一大冤案明史案的發生地,案發后房屋被拆毀。劉家就在舊址上建造“梯號(紅房子后面有一池潭)。劉氏“梯號是一幢西式房屋,現稱“紅房子,主人劉安,號梯青,正廳名崇德堂,故又稱劉梯號。劉梯青是南潯“四象之首富劉鏞的第三個兒子。h花園弄的名稱源出于元、明兩代之間的南潯華家,因華家在此弄內建一花園故名花園弄。嘉業堂藏書樓嘉業堂藏書樓中國近代規模最大、藏書最豐富的私家藏書樓。樓址位于湖州市南潯鎮之鷓鴣溪畔。藏書樓為磚木結構兩層樓房,四周清水環繞,庭院內林木森森,曲徑通幽,假山、石筍、亭臺、小橋點綴在荷花池周圍,園林與書樓渾然一體。整個藏書樓是一座口字形回廊式的廳堂建筑,中有一正方形天井。書樓上下共有52間。藏書布局合理,各具特點,既有利于保管,也便于閱覽。藏書樓的主人劉承干是小蓮莊的主人劉鏞的孫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業藏書樓,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是個酷愛藏書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劉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機,大量購書,他自稱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在藏書樓全盛時期的1925年至1932年間,藏有宋元刊本155種,地方志書一千余種,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種史集。藏書樓不僅以收藏古籍聞名,而且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刻印書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書,刊刻甚精。 1933年以后,劉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圖書館接管時,藏書只有十一萬冊左右,宋元刊本蕩然無存,明刊本只剩下幾種,藏書殘缺嚴重。 1949年解放軍解放江南時,周總理指示陳毅派部隊保護藏書樓。1951年11月,劉承干將書樓及庭園全部捐獻給浙江圖書館。2001年7月嘉業藏書樓被列入我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蓮莊位于南潯鎮西南萬古橋西,為晚清南潯俗稱“四象之首富劉鏞所筑的私家花園,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后經劉家祖孫三代40年的經營,由劉鏞的長孫劉承干于1924年落成。占地27畝,因慕元末湖州籍大書畫家趙孟俯所建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小蓮莊與嘉業堂藏書樓毗鄰,園外為鷓鴣溪。群體建筑由劉氏義莊、家廟和園林三部分組成。園林分外園、內園兩部分。外園的主體是一個20畝的荷花池,俗稱“魚池源,古稱“掛瓢池,植荷歷史已逾200多年。池東架五曲石橋,橋畔古木扶疏、藤蘿蔓布。池東南暗連內園荷池。池北有六角亭;柳堤上“小蓮莊額磚坊為最早建筑之一。內園位于東南角,以一座偌大的太湖石所疊砌的假山為主,北有高墻與外園相隔。山東坡種松,西坡植楓,青松蒼翠,秋楓紅醉,當是絕佳景色。山巔筑小亭,名曰“放鶴亭。園林西部,有劉氏家廟,蘊含著豐富的宗祠文化。家廟西落為義莊,共兩進,前為平房,后為樓房,庭院中有古桂兩枝,故又名桂花廳。小蓮莊以荷花池為中心,山疊石而壘,亭踞山而榭依水,且亭亭風格各異,各處建筑分別成景,并有百年瓊花、百年古柏、百年木瓜樹、百年古藤、百年桂花(金、銀、彤)、百年雞爪臘梅花等名貴花木,實為江南園林之佳構。2001年7月,小蓮莊被列為我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小蓮莊 旅游區 浙江省 研究員 藏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