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古村
巖頭本不想以古鳴世,但不經意間流淌的古意,給巖頭村人一個措手不及,于是嘗試著順應這份自然,構想著古村興游的神韻之筆。巖頭古稱巖溪,地處天臺山余脈上,盤繞在群山環抱之中,去有“海上蓬萊之稱的溪口11公里。小村落與我曾經到過的諸葛村一樣,彌漫著讓人神往的“陳腐氣,古風順著山林吹拂著衣衫和散發,感覺外婆的微笑一樣親切。小村清秀,幽靜,溪水繞街環村流,村民臨水而居,村民幾乎是清一色的毛姓。站在村后的高山上俯瞰,村落的脈絡骨架正是由繞街環村的三座古石橋與彎曲的溪流寫就,恰恰是一個大的“毛字。是先人的巧妙設計,還是千年來的自然天成?個中奧妙,耐人尋味。自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至清末,巖頭一直隸屬剡源鄉。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來一度稱巖頭鎮。巖頭毛姓,淵源流長、根深葉茂。史料記載,公元前900年左右,姬文王第八子鄭食采于毛地,古賜姓為毛,至毛氏第五十九世孫毛元瓊,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公元535-546年)遷入衢州江山清漾村。至唐末,傳毛氏第八十九代,毛氏第三子毛旭隨父來慶元(當時的寧波府)上任時,毛旭游覽了奉化剡溪之源,見山清水秀,土厚地靈,遂卜定居于此。近年來有專家考證認為,江山清漾毛氏一支后裔遷移至湖南,另一支遷入奉化境內;并由此考證出毛澤東系江山毛氏后裔。這與《韶山毛氏族譜》中記載的“毛氏祖居之衢相吻合。如今在巖頭村的宗祠里,大門柱上共祀的對聯為“江山衍派三千里,宋室開基八百年。這樣說來,奉化巖頭村的毛氏與韶山毛氏乃一脈之傳,血肉相連。更有意味的是,蔣介石當年所娶巖頭村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祖先,也是由江山遷居到溪口的,與毛澤東竟是同宗。“曾經滄海難為水。巖頭村歷史風貌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樣完整保持著古樸濃郁的清末民初人文氛圍的江南古山村,現在已不多見。一般說來,小橋流水可以依舊,但古街舊景難以生存,往往是人家散去,高樓取而代之,居家的生活情調被商業的嘈雜完全打破,漸漸失去原始質樸的面目。巖頭的神韻突出表現在遺留下來的民國古建筑,煙雨長弄,回廊盡頭,庭院深處,秀氣縈繞。就清幽、清凈、清雅而言,三房地,二四間走馬樓,三道閶門、中三院、下三院和五馬墻是古村中最具江南特色的古建筑。鵝卵石鋪就的長巷小路,滿眼古舊的白墻黑瓦,古樸的木雕門窗。幾位村姑正在溪邊淘米,兩三個兒童在戲水。坐在家門口滿臉皺紋的老人、曬太陽的黑狗黃狗、透過屋頂漏下來的陽光、小板凳的簸箕里晾著筍干和自制的茶葉飄著大自然的香......巖頭是一個人杰地靈、重教興學之地。舊有“巖溪書屋四字的門額,款署“晦庵,是南宋朱熹為浙東儒學提舉出巡過境所題。村首的青風寺,是創建于唐代的十方禪剎。明代名士羅抱靈曾隱居講學于此。明清時期,此地文武舉人和秀才輩出。清嘉慶年間,巖頭誕生了大書法家毛玉佩,善作七尺見方擘窠大字,書藝號稱“江浙之冠。時間走到了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冬,村里“祥豐南貨號老板毛鼎和之幼女,19歲的姑娘毛福梅與溪口14歲少年蔣介石成婚。1910年,毛氏生下了兒子蔣經國。據說,毛氏生前經常攜兒回娘家小住,因此,蔣經國的童年很多的時間是在巖頭外摸家度過的,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成人后,他常與人說:“生我的是溪口,養我的是巖頭。如今,物人皆已非,但蔣經國母子住過的那間東廂房至今依舊按原樣保留著。人間正道不僅僅是滄桑。那小弄、那墻門、那庭院,卻有自己的命運。古村落里一些老屋不但成為了江南民居的“露天博物館,更是研究民國歷史的“活化石 夕陽西下,村口的石拱橋靜臥于溪流之上,用它保持了百年的姿勢,橋旁當年由中正親筆手書的牌樓雖已毀;而溪中一組組凸出水面的巨石依然靈氣四射。
關鍵字: 幾位村 古建筑 家門口 曬太陽 街環村 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