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南線景區
萬松書院舊址在杭州西湖南麓鳳凰山上,于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由浙江右參政周木,在萬松嶺報恩寺舊址創辦萬松書院,清康熙時改稱敷文書院。萬松書院辦學歷時400多年,是明清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并與當時的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并稱杭州四大書院。這里曾是浙江省文人匯集之所,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齊如南、秦瀛等大學者曾在此講過學,并造就了袁枚等一批文化名人。康熙和乾隆下江南來杭州時,還專門為書院題寫了“浙水敷文、“湖山萃秀的匾額。但萬松書院為婦孺皆知的真正原因,是這里所演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共讀三載,并由此相識、相知、相慕的經典愛情故事,故民間又稱其為梁祝書院。書院早年荒廢,但現在書院在杭州距西湖約2公里處的萬松嶺上復建,并于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萬松書院旁鳳凰山是觀賞書院全景的絕佳之地。萬松書院在建筑上完全按照原有的明代風格,強調“求之于心而無假以雕飾,以端莊、淡雅、簡約為風格。放眼看去紅窗粉墻、栗柱青瓦,新植的點綴于間的花草苗木翠碧嬌嫩。鳳凰山上的自然石林,也被規劃成萬松書院景點的一部分,同時這里還云集了30多處歷代名士題記的摩崖石刻,更值得一游。萬松書院分三進,突出軸、線、點為一體的布局,體現了形式端莊、色彩淡雅、布局簡約、左右對稱、中軸遞進的明代建筑風格。書院恢復了明道堂、居仁齋、由義齋、大成殿、毓秀閣、梁祝書房等原有建筑。 萬松書院另一個景區是梁祝景區,是將梁祝故事所涉及的到的事物加以歸類,除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三載同窗的萬松書院外,還有演繹了“十八相送的鳳凰山、獨木橋、觀音堂,以及傳說中提到的雙照井等。
關鍵字: 鳳凰山 對外開放 杭州西湖 愛情故事 獨木橋 觀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