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追尋老弄堂的感覺
我可是在上海的弄堂里長大的,只不過我小時候住的那條弄堂里的房子不是石庫門的,而是二三十年代蓋的舊式洋房。不論什么弄堂,在那個年代就是各家各戶互相交往的地方。夏天晚上乘風涼嘮家常在這里,居委會開會發布信息在這里,困難時期分限量供應的食品在這里,小孩子們玩藏貓貓和官兵捉強盜也在這里。人越老越愿意回憶童年的幸福時光,常常想起孩提時一起偷摘別人家的花,偷按別人家門鈴的小伙伴,總想看看伴隨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的舊居故地。小時候住的弄堂因為地鐵二號線江蘇路站拆了,聽說田子坊保留了上海舊弄堂的風情,就抓緊時間跑了一趟。 說實在的,對我這個想追尋上海舊弄堂感覺的老頭來說挺失望的。除了從馬路上看還是那條弄堂,但里面已經面目全非。雖叫石庫門房子,但集中反映上海本地建筑特色的“石庫門”基本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時尚的玻璃門。雖叫弄堂,但聯系街坊居民感情的溫馨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商業化的燈紅酒綠。還好,我還是找到了一些舊時的感覺。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我最喜歡的照片,這才是弄堂。你感覺它的溫馨了嗎?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田子坊里的紀念牌商店,售賣很有特色的當地商品。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很有情趣,也反映上海的市民文化。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樣的弄堂當然老外比中國人還多。其實他們體會不出上海的弄堂文化。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里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夏天的傍晚,吃過晚飯洗過澡拿著小板凳圍坐在弄堂了講鬼故事,聽得把后背直往墻上靠。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些許的洋派裝飾還能留下上海舊弄堂的精致。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上海健美的身軀上為什么要涂抹那么多的洋人飾品。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多么好的滬上人家。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一直想拍一張真正的弄堂,遺憾的是那些廣告。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看到了一家獨門獨戶的小院,這在舊弄堂里也是常有的。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在這種晾衣服的方式里找到了一丁點兒感覺。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什么舊式武器,拍下來再說。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是多么讓人產生親近感的舊水池啊。改革開放前,一間石庫門房子往往住好幾家人家,一個廚房好幾家用,水池子卻一家一個,一家一個水表。這里是家長里短的地方,這里是親兄弟明算賬的地方,這里也是隱藏著無數恩恩怨怨的地方。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是我在田子坊看到的僅剩的石庫門。 真的很希望能看到展示上海弄堂文化的舊弄堂。
關鍵字: 家常 小孩子 居委會 房子 石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