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游記(實用)
早就聽說古鎮朱家角茶樓眾多,其中“江南第一茶樓”據說有280年的歷史,因清時乾隆南巡曾在此傍河品茗而著名。為此,我在“五一”前冒著愈演愈烈的“非炎”之險,大清早花了半天時間游覽了古鎮朱家角。 清晨4點出門,到吳中路的西區汽車站坐上5點去朱家角的頭班車,此時已天亮,因為是冷車,車開的很慢。一路上不斷停車上客,不少是背挎包,舉“長槍”的釣魚客。車出外環,已是人滿為患,而其中大多是到青浦鎮的,因此,車走318國道,穿過青浦新城區,到達青浦鎮下客后,車廂內連我共兩個乘客。六點半,車到終點站朱家角鎮,我下車找到老街,也即北大街,開始了閑逛。 北大街又稱“一線街”,已有 400多年歷史,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千百年來,布業,米市,酒是,茶樓,錢莊,典當等會聚長街,是古鎮繁華商業中心,號稱“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近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此可見一斑。北大街沿河而走,視覺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五六十米,給人一種峰回路轉幽深莫測的感覺。街窄處,寬僅二米,開軒可握,眼前蒼穹一線天,恰似“蒼天無邊似有邊”,是典型的明清古街。 因為早,店鋪大多排門閉著。忽而有行人踩著石板路的嘀哚聲由遠而近;不遠處,當街一煤餅爐正冒起濃煙,許是主人隔夜沒有封妥;也有清潔工正在將沖洗干凈的馬桶擺放回居民的家門口。東張西望間,找見了夢寐以求的“江南第一茶樓”。 茶樓是在二樓。上得樓來,靠進口墻邊是偌大的一個貼著瓷磚的平臺,擺放著幾十個塑殼的暖水瓶,水蒸氣環繞在大立升的開水器四周。茶樓里人聲鼎沸,早已是坐無虛席。老板娘找出一個方凳,就近叫一桌上的茶客挪挪位,讓我坐下。我要了杯最貴的、三元的綠茶,將香煙,打火機擺放桌上,待坐穩了,便點起煙,透過繞撩的煙霧,觀察起茶館的茶客及所用之茶具。 先看茶客。高談闊論的,側耳傾聽的,舉目仰望的,摳耳抓腮的,沉思不語的,爭鬧不休的。我這一桌:左側的是煙灰色對襟中裝,時下少見的搭攀,戴的是鴨舌絨帽;對面歪著的是米黃色拉鏈衫,敞開的衣襟里是同樣敞開的黑條狀羊毛衫;他左邊端坐著的是的卡中山裝,那中山領子泛著些許絲毛,令人叫絕的是我邊上的帽子,高高的煙囪,寬寬的帽檐,是巴拿馬帽?再觀茶具。各式各樣,有使我這樣玻璃茶杯的,有用瓷茶壺所附小茶盅的,有舉搪瓷茶缸的,有握枇杷膏藥瓶的,有拿保暖杯、不銹鋼旅行杯的,有蓋的,無蓋的,細長的,股股的,自帶的,茶館的,…可就是沒見用紫砂壺的。 此時有擦鞋婦背著箱子走來,不斷詢問,再三邀請擦鞋,又有販婦走來,也就背個小包,但變戲法似的拿出幾個電子掛鐘,電動剃須刀,打火機,計算器,皮帶,放滿了一桌子。 八點半鐘了,陸續有茶客進出,但已是出的多、進的少,而我也坐了個把小時了。起身與老板娘打個招呼便出了門。此時街面已熱鬧起來,但外來游客還不多,正好是逛街的好時機。我尋覓了幾家特色店,流連了放生橋。特色店,一是葛恒生粽店,坐落在北大街308號,有百年歷史。當家的阿婆現年85歲,滿頭白發、手腳利索。她的栗子肉粽每個二元,相比其它的店要貴,但她的粽子,挑的是上等栗子和條肉,栗酥而甜糯、肉肥而不膩,扎的緊、分量足,因此生意好、路人皆知。二是涵大隆醬菜店,也是百年老字號,早餐愛吃泡飯的上海人是該去買它幾瓶。放生橋是朱家角的標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即1571年,當時是一位憎人積十五年化緣之功而建,同時在橋堍建有放生池、放生亭。放生橋是長72米、寬5米、高7.4米的五孔拱橋,它長如帶,形如虹,“江南第一橋”當之無愧。我細數:橋面單側共60級,前20級每級為約30公分的單塊,后40級每級為雙塊石板鋪就。 北大街逛了幾個來回,也就快11點鐘了,我坐上到青浦鎮的中巴再轉乘往市區的長途車,下午一點準時回到家。
關鍵字: 歷史 吳中路 江南 汽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