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山東大地上的一部建筑史詩三
齊長城,中國長城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 古老的齊長城是一項十分獨特的文化景觀,它把中華民族最具象征意義的黃河、泰山、大海連在一起,組成了蘊含十分豐富的一種文化體系。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它以咆哮奔騰的氣勢震撼著世界,以渾厚激蕩的雄姿,譜就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泰山,被尊為“群山之祖,五岳之首”,它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凌駕于齊魯大地之上,有“拔地通天”、“擎天捧日”,之勢。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碧波萬頃、波浪滔天的遼闊大海,歷來讓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長城,則是國之瑰寶、歷史豐碑,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和高度文明的結晶。 黃河、泰山、大海都是神秘的大自然斧神工自然造化的結果,是典型的自然景觀,齊長城則是古代山東人民用雙手修筑而成的人文景觀。恰恰是這條千里人文景觀,把分處各地的黃河、泰山、大海三處自然景觀連在一起,構筑成最具象征意義、最能代表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的綜合景觀。 在這里,泰山像一個巨人,用千里長城挑起了黃河和大海,這一副重擔,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負載著中華民族的理想和希望。這是一組絕妙的組合,更是中國長城文化中絕無僅有的獨特景觀。齊長城,齊魯交流的紐帶 《管子》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在春秋戰國時期,齊長城,就成了齊國與魯國的邊境線,現在齊長城所處的地段仍延續了2千多年來的習俗,基本上是縣界和市界交叉線,而在齊長城的南北,有的地方雖然相距只千米遠,但風俗習慣卻是大不一樣,我在萊蕪、章丘交界的錦陽關拍攝,長城南北正播種的農民甚至說話的口音都不一樣。不過除了戰時要發揮防御功能之外,齊長城并沒有隔絕南北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 從齊長城構建之初,當時的人們在巨防上設立“防門”,也是考慮到人們來往方便,齊長城除了在交通要道上建有關隘之外,還在一些山間狹路處建有便門,如北門關東便門,魯地便門、北欒便門、風門道便門等;還有臨朐境內的將軍胡同,沂水、安岳邊界上的青石胡同等等,這些都是人員往來、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我在萊蕪、博山交界的青石關拍攝,在關北陡峭的青石路面上,至今還遺留著來往車輛壓出的十分清晰的車轍溝,最深處可達20厘米,在車轍溝兩邊的石坡上并鑿有一級級石階盤路,據說這是車輛過關時拉車人艱難登攀的臺階,青石關南的官莊村則是來往商賈下榻住宿等候過關的地方。作為南北交通的要道。現在人們仍可以看出2千年前交流往來的繁忙景象。齊長城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已讓人類閱讀了2千多年在青石關,王慶山老人一邊修理著鐮刀一邊介紹著青石關的輝煌歷史。(只是拍片子時不注意,樹長到頭上了)在齊長城下澆地的農婦。其背后就是土建的齊長城 這是在京滬高速公路旁齊長城的宣傳畫,而齊長城就深藏在遠處不遠的山里。作為防御工程,齊長城許多都修建在山嶺險要處。青石關下,至今還遺留著來往車輛壓出的十分清晰的車轍,由此可見當時該關口商貿的繁華。在齊長城下勞作的農民在建筑史上,齊長城開創了中國建筑的一個新時代。
關鍵字: 中華五千年 中華民族 泰山 象征意義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