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后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middot;波羅在《中國游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碧波間菡萏映日,景色佳麗。公園內亭臺樓榭,曲徑回廊,文人墨跡,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沿湖亭臺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南有稼軒祠、遐園、明湖居、秋柳園,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匯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等名勝古跡。位于湖心島的歷下亭,上懸清高宗御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古歷下亭在五龍潭一帶。宋以后遷至今大明湖南畔,今歷下亭建于清康熙年間,歷來為文人會集之地。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夾岸,蓮荷疊翠,水榭點綴其間,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畫卷,沿湖的亭臺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的南面有清宣統年間仿江南園林建造的遐園。遐園內曲橋流水,幽徑回廊,假山亭臺,十分雅致,被稱為“濟南第一庭園。湖邊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臨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覽無余。湖對面北岸高臺上有元代建的北格閣,依閣南望,遠山近水,樓臺煙樹,皆成圖畫。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于文字記載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隋唐時名蓮子湖,歷水波,宋時曾名西湖,到金元時始稱大明湖。公園內碑刻石碣較多,著名者有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清代何紹基書寫,另有鐵保書對聯,何紹基、翁方綱等的碑記,皆具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水平。龍泉池北行約百米,是一黑色大理石詩詞碑,狀如影壁,上鐫毛澤東詞作《卜算子middot;重陽》。碑之后,是一片松林,一棵棵高大的雪松,亭亭如蓋,蓊郁蔥蘢,遮蔽出大片濃蔭。濃蔭之中,五泓凈池自西向東迤邐排列。最東一池,直達湖岸。清澈的泉水從西池溢出,向東依次流入其余四池,并由東池注入湖中。池岸以自然石疊綴而成;池與池連接處,則修置平橋,臥水拱橋、汀步橋跨水以及自然滾水壩,以便游人觀賞、戲水;池中有小島,小島植花卉,花香沁人,可遠觀不可褻玩。這樣一處渾樸天然,兼饒泉林之勝的優美景致,其實全由人設。泉水引自五龍潭,由地下管道至此涌出池底,名為龍泉池。鐵公祠鐵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占地6386平方米。四周環以曲廊,南臨湖岸。院內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筑,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鐵公祠是為紀念鐵鉉而建的祠堂。鐵鉉(公元1366~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為“鼎石,任都督府斷事。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
關鍵字: 五龍潭 亭臺樓閣 大明湖 大理石 天然湖泊 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