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婺源
記不清幾時起,聽說婺源這個地方,而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中國最美的鄉村”的評述。雖說美麗是自己感知的,但無形中,此番描述還是增加了自己對其無限的向往。看到了很多婺源美景的照片,但那是攝影家們眼中的婺源,于是,親身去感知,便成為心中一個小小的夢想。此番,終于成行,喜悅自不待言。三月的江南,正是鶯飛草長,桃花靡麗的時節,加之連綿的淫雨,所謂煙雨江南,大抵也正是此種情形吧。車行數小時,經由南京、馬鞍山、蕪湖,于17日清晨抵達黃山。薄靄中的晨曦,黛色的群山,遠方微露的一抹白;車在山間公路上盤旋,路旁溪流淙淙,間或傳來幾聲鳥鳴,清幽而深邃。八時許,抵達婺源,目光所能及處,盡是油菜花的金黃,還有那粉墻黛瓦的老屋。不同于此前漸次出現的油菜花,這里卻是一片片呈現在眼前的,由路旁向遠處伸展。待車行至江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撲面而來,仿若進入了金色的世界。一層層的梯田,沿著山勢,逐級而上,田埂曲折蜿蜒,仿佛線條般入得畫來,使那奪目的金黃不至于單調。拾級而上,至山頂極目眺望,遠處群山環繞,村落的白壁點綴在翠綠之間。一陣風過,在金色的水面上,漾起層層的波,熏醉了那采花的蜂,也熏醉了看景的人。中午,至曉起,天色陰了下來,細雨隨即而至。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來,這樣一個淫雨霏霏的江南三月,于古樸的巷陌中,總該有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子,款款走來,才應得這情、這景。三五人結伴,去品嘗婺源的特色美食,吃幾杯醇香的米酒,便也醉在夢中,不知歸處了。還有那誘人的荷包紅鯉魚,緋色的紅,看一眼就讓人垂涎欲滴。下午時分,抵達李坑。整個村子被圍成了一個大的景區,在村口收費,這多少讓人感到些許沮喪。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村民大多臨水而居,于群山中,偏此一隅,卻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雨漸密了,泥土所特有的芬芳彌漫開去,遠處粉墻黛瓦的老屋也模糊起來。清澈的溪水倒映著白壁、黑瓦,如果是晴好天氣,一定還會有浣衣女美麗的身影。晚上在清華鎮宿營,一行人大多選擇了農家旅館,這使得我們有了接觸尋常人家的機會。古樸的院落和典型的徽派民居,房間很高,分為上下兩層,天不好的時候光線極暗,光線透過大大的天井射進來,在強烈的光影對比里,一切都變得虛幻。我們一行十人在彩虹橋上扎營,爐頭上煮著茶,喝酒聊天,不亦樂乎。夜聽風聲陣陣,流水潺潺,又是如何的一種詩意。彩虹橋,是每個到婺源的游客心向往之的去處,如長虹臥波,因為“親水”更富有一種靈性的美。遠看,你會忽然明白為何唐詩有云“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彩虹橋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140米的彩虹橋并不長,但亭略高于廊,且“六亭五廊”構成了長虹臥波式的水上建筑,頗有層次感,也讓廊橋看起來更有氣勢。 18日晨,從溪漂流,因為電視劇《閃閃的紅星》在此拍攝而成名。一條條竹筏向下游漂去,途中更有幾處激流,水漫上筏面撲將而來,躲閃不及者多半濕透了衣服。岸邊傳來那熟悉的歌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讓人平生出萬丈的豪情。近中午時分,乘車返回,路經黃山市,游覽了屯溪老街,還有那美味的臭桂魚和松香排骨。至19日凌晨,方抵連,人雖困乏,但心情卻因為這美麗的旅程,而美妙。生于婺源的宋代大儒朱熹曾用這樣的文字描摹自己的家鄉——“郁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我想,用他的另一段文字來結束我們的婺源之行當最為貼切——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與君吟弄風月,端不負平生
關鍵字: 中國 印象 攝影家 最美 記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