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史公祠游記
自吳王開挖邗溝以來,揚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盛與衰、榮與辱,繁華與破落、鮮亮與幽暗,揚州一直穿行在這樣明滅相間的歷史隧道里,如同中國歷史的一處縮微版通史。而史公祠則是揚州這座“也是銷金一鍋子”的風月閑雅城市的一個奇異所在,它賦予了這座古城的歷史以重量和質地,它讓人們知道,這座城市溫山軟水的風景和柔糜溫雅的世俗生活之外,還有一種剛硬的精神和操守存在。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史公祠位于揚州城西北的廣儲門外,梅花嶺畔。從鹽阜路踏階而下,穿過護城河上的小石橋,迎面就是史公祠。門額上題有“史公墓”三個大字,門右掛著朱德元帥題寫的“史可法紀念館”楠木館牌,字體英武遒勁,與周邊氛圍頗為融洽。史公祠院子里有兩株挺拔的銀杏樹,枝葉紛繁,濃蔭蔽日,顯得古雅肅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沿著石階路前行,院中饗堂前檐柱上掛著兩副對聯,一副是:“時局類殘棋,楊柳城邊懸落日;衣冠復古處,梅花冷艷伴孤忠”,為朱武章所撰;另一副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為清人張爾藎撰句。進入饗堂,迎面高懸橫匾“氣壯山河”四字,兩邊的抱柱上是郭沫若題寫的對聯:“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饗堂中間安放著史可法的干漆夾纻坐像,塑像后襯著云紋形落地梅花罩饗堂四周的平櫥內陳列著明代揚州城池圖和從史可法衣冠冢里挖掘出的當年史公用過的玉帶片等物。堂內還陳列著一幅史公的畫像,頭戴烏紗,身披紅袍,一身英烈之氣,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幅史可法的草書對聯:“自學古賢臨靜節,唯應野鶴識高情。”運筆縱橫大氣,氣韻生動。 饗堂后便是史公衣冠冢,墓臺下的兩株銀杏之間,豎著青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公可法之墓”。墓地右側有一月門,門上嵌著“梅花嶺”綠字石額,相傳這里就是古梅花嶺,為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師處。嶺南臨池平臺上有半亭“梅觀”,嶺東有梅花仙館,館后碑亭陳列著一塊“三絕碑”:上面刻著吳道子的畫,李白的詩贊,顏真卿的書法。碑亭之西是晴雪軒,又稱遺墨亭,正中墻壁上嵌著三塊史公手跡石刻,廳前是一株200余年的古臘梅。 祠堂在饗堂之西,祠堂正南門樓、正門裝著梅花形鐵環的四扇黑漆大門。祠分三楹,中間一楹高于兩廂。堂正中砌磚臺基上木雕神龕,供著史公肖像,紅袍烏紗,凜然端坐。龕上方掛杜平將軍手書“亮節孤忠”橫匾。東壁掛史公生平年表,西壁為清代全祖望所撰名篇《梅花嶺記》,其下櫥中是《史忠正文集》、《史可法集》、《揚州十日記》等。 “明月梅花,拜祁連高冢;疾風勁草,識板蕩忠臣。”晚清著名學者、樸學大師俞樾寫的這副楹聯,是史可法高風亮節的絕好概括。瞻仰史公祠墓,“明月梅花”的意境濃郁而深厚,走在史公祠內,整個人似乎都被一個精神“氣場”所統攝。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史公祠一片肅穆,距離360多年前“揚州十日”那些充溢著刀光劍影的日子已經久遠,但歷史的記憶卻無法淡去。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兵在許定國的率領下,狂飆南進,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攻占淮安、泗洲,向揚州猛撲過來。時任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史可法督師揚州,一面下令官兵加固城防,一面以血書請兵求援,檄召將領火速帶兵前來固守。但南京方面沒有回應,只有劉肇基帶領4000將士前來增援。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見清兵以10萬之眾圍困揚州,竟想脅持史可法降清。史可法義正詞嚴地說:“此吾死所也,公欲何為?若求富貴,請各自便。”兩人懾于史公的威望,連夜逃離。 此時的揚州城已是“孤懸落日”,危在旦夕,清兵不斷派信使致書勸降,并許以高位厚祿。史可法絲毫不為所動,將勸降書投入火中,將來人扔進護城河。二十四日,史可法冒炮火率眾填堵被清軍大炮轟塌的城墻,并親自鎮守西北角。次日墻破,清兵蜂擁而入。史可法自刎不成,被眾軍士擁至小東門,遇清兵大聲喊道:“我史督師也!”清兵遂將史可法擄至城樓去見清軍統領多鐸,多鐸恭敬地說:此前多次致書先生,先生不應,今先生已全了忠義,恭請先生為我收拾江南,當付以重任。史可法斷然回絕:“我乃大明重臣,豈能茍且偷生,作萬古罪人!愿速死,從先帝于地下!”多鐸見勸說無效,命左右將其殺害。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揚州失落后,多鐸下令屠城,慘絕人寰的燒殺搶掠持續了十天。十二天后收尸時,由于當時天氣較熱,尸體腐爛已不能辨認。次年,史可法義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于揚州梅花嶺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謚“忠正”,御筆親書“褒慰忠魂”匾額,以褒揚史可法的忠節。 史可法是在歷史嬗變情勢下,以自己對民族對朝廷(也就是國家)的盡忠來完成他的生命歷程的,盡管他不可能左右歷史的走向,但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情境下,他以卓然的人格力量從歷史中出列,向世人證明了一種生命的活法,證明了一種氣節的存在。無論歷史怎樣演進和變遷,這樣的忠烈氣節都將為后人所景仰、追慕。300多年來,無數志士前來史公祠憑吊,并留下墨跡詩詞。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每年冬天和早春,梅花嶺的梅花含苞怒放,整個梅花嶺都被濃濃的梅香所浸染。在梅花與史可法之間,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對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因在寒冬開花,耐嚴寒、傲霜雪,通常被當作堅貞、高潔的象征。史可法托付臨終大事時說:我死,當葬梅花嶺上。如今梅花常伴在史公左右。 近代作家郁達夫曾留下這樣的詩句:“三百年來土一丘,史公遺愛滿揚州。二分明月千行淚,并作梅花嶺下秋。”梅花嶺,已成為史可法精神的載體;而史公祠,已成為揚州人和中國人的精神圣殿。梅花,正如史可法精神的神圣高潔,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年年歲歲,梅香永恒;歲歲年年,史公永恒。
關鍵字: 中國歷史 揚州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