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也有個南湖
全國各地有不少城市都擁有一個南湖,全國的南湖可能數也數不過來。可能不為外地人所知的是,南京也有一個南湖,就在外秦淮之西,莫愁湖之南,是南京秦淮河以西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莫愁湖的姊妹湖。南湖因位于莫愁湖之南而得名。資料介紹南湖形成于三國時期,當時長江流經南京城西側,與秦淮河匯合于石頭城下。后來長江西移,留下大片淤積地與無數沼澤、池塘、湖泊,莫愁湖、南湖都是其中之一。然而世事更替,滄海桑田,歷史的年輪滾滾而過,在留給莫愁湖“金陵第一名勝”的輝煌的同時,留給南湖的卻是一片滄涼,甚至在人們的記憶中幾乎已消聲匿跡。歷史上莫愁湖、南湖附近地區都屬于南京郊區的農桑之地,直到建國以后,居住在南湖附近的村民仍在南湖里進行3年藕3年魚的輪番養殖,湖面水鷗撲、鵜鶘嬉,仍為一自然湖泊。上世紀80年代初,為安置拆遷居民和回城知青,南湖地區開始進行大規模住宅區建設,使得這里很快成為了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當時南京老城面積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30萬,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3.25萬,擁擠程度已經超過北京,而南湖地區在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集中了7萬常住人口,2.4萬戶家庭,人口密度高達每平公里3.68萬人,比南京老城還多出4300人。為了對混亂的南湖地區進行管理,人們不得已用一道磚砌的圍墻將南湖圍起來,圍墻外面是密密麻麻的建筑物和破爛不堪的雜貨市場,圍墻內的南湖則成了一個臭水塘,夏日里雜草叢生,蚊蟲繁衍,臭不可聞。附近居民不少因為“住在南湖”而感到臉上無光,抬不起頭,更多的人對南湖則不知其然,或不屑一顧。想起來感到可笑與荒謬的是,記得1999年搬到水西門大街居住以后,因一直聽說附近有個南湖,曾有幾次想去看看,結果是跑遍了莫愁湖南面的大街小巷,居然幾次都沒有找到南湖究竟在什么地方。南京城市建設的發展終于給南湖帶來了生機。2003年,當地政府投入巨額資金,以南湖改造為核心,對周圍地區進行脫胎換骨式改造。2005年1月22日,改造完成的占地15公頃的南湖公園正式面向社會開放。如同《南湖建園記》的碑文描述,南湖開始成為了“雖無山澤之勢、城廓之儀,但花美、草美、石美、水美,仍為四方賓客游眺之所,庶民勞止小憩之處”,成為了與莫愁湖南北呼應、秦淮風光帶上的一處新的亮點。南湖公園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之中,打造成如此規模的城市活水生態濕地公園,據說在全國尚屬首例。南湖周圍的工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排放的污水已全部截流,離湖岸邊3米建有環湖雨水收集渠,收集渠底部鋪墊鵝卵石和粗沙,靠湖一側留有出水孔,經鵝卵石和粗沙過濾后的雨水經出水孔流入人工濕地;在距離河岸3米范圍內種植香蒲、水蔥、睡蓮等具有凈化水質功能水生植物,再次對雨水進行凈化,經過凈化后的雨水才最終流入南湖,從而保證了湖水水體的相對潔凈。南湖環湖周圍培植了大量的花卉植物,春賞櫻,秋賞楓,一年四季花事不斷。生態環境的改善既為人類提供了休閑場所,也為魚類、鳥類打造了一個生態樂園。除了生態水體以外,圍繞南湖開辟了大量的功能性區域。有水生植物區,各類主題花園,貼水建造的棧道,親水平臺,運動場,兒童游樂場,文化廣場,噴泉廣場,玻璃觀景棧橋,以及容納萬名觀眾的露天舞臺等等,形成了集水景、娛樂、運動、休閑等綜合性、開放式、多功能的市民廣場,成為了周邊老百姓的公共會客廳和后花園。每天早晨和傍晚,尤其是周末,來公園散步休閑鍛煉的周邊居民絡繹不絕。的確應該感謝改革開放,老百姓已經開始嘗到了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果。
關鍵字: 三國時期 南京 石頭城 秦淮河 莫愁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