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金山游記
江南一帶的高速是最高效的,9點左右我們就進入的鎮江市。 鎮江在我的心中,第一能讓我想起的就是金山寺。法海水淹金山寺的故事在江南民間是得到了最好的流傳的。不知百姓是支持法海呢還是同情白娘子,有機會要作一下調查。 鎮山名山很多,最有名的是金山和焦山,“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這是每個來鎮江的人都會說的一句話,也是每個去過這兩個地方的游客第一能體會的兩句話。 金山在鎮江的市內沿江主干道上。 我們的車直接駛入了金山寺門傍的停車場,出了停車場的邊門就是售票處。 我徑直走到售票處前,一看票價讓我大吃一驚,45元一張票,從網上了解的門票是18元。怎么回事,也太邪乎了吧。門票漲價眾所周知,但從18元一下漲到45元,讓人在情理上一下子不能接受。但來也來了,金山寺這樣的全國四大名寺,總不能不去吧。 正在買票的時候,有一個鎮江本地人帶了朋友來買票,用鎮江的身份證購票價格是18元,由于我起先沒有想到,損失不小。建議以后哪位朋友到鎮江金山來一定要到寺邊小店問一下是否可以代買門票,一張就省下27元,就算給些好處也有得賺。 我們走進了心怡已久的金山。 金山樸素的門樓沒有它那名氣這樣看起來顯要。只要一想起這里是“《白蛇傳》中“水漫的金山寺””,有“《說岳全傳》中的岳飛到過的古跡“七峰亭”, “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妙高臺”,這里也是《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的所在,蘇東坡的好友佛印在此出家做主持,風流皇帝乾隆七次下江南必到的所在,再加上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定為天下第一期的中泠泉。有名有臉的地方數也數不過來。你還能小視他嗎? 進入金山寺,右側前方就是寺塔,透過叢叢綠蔭,秀麗的塔樓出現在眼前。 金山寺很小,穿過林蔭小道,左轉就能進入到金山寺的主體建筑, 喜歡玩電腦游戲的朋友到這里一定會在看到金山寺的第一時間想到日本戰國時的城堡,在信長之野望里稱為“丸”的地方。 當然你同時也能體會到前面我們所說的“金山寺裹山”的說法。 金山寺以前已是很破落,發揚光大的是上任方丈慈舟,金山寺到處留下了他的痕跡,包括下午我們去的焦山,也有他不少的建筑和題詞。這不僅說明這個和尚有名,同時也說明了這個和尚有錢。和尚在很多歷史時期都是有錢有勢的,看來在當代,他們同樣也是成功人士。 在慈舟的紀念堂看到自稱為金山頭陀的慈舟寫的一副對聯“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很是感觸,不知這個慈舟自已是否做到了。不過見到他這么多的遺世之作,至少可以看出,這位老兄的宣傳工作做的不錯。對此我有點不以為然。 登到七峰亭,遙望金山寺廟,寺院全景一覽無余,寶塔,亭臺,樓閣差落有致。這里是遙望金山寺最佳的地方。 在這里,我們找一個旅游團,跟著他們的導游一起走,來到大雄寶殿后面,聽導游講殿頂上具大的寶鏡的功能,最主要的是在寶鏡中盡能看到金山寺的全景,甚是奇妙。 從大雄寶殿到觀音閣慈壽塔需要另購5元小門票,我們穿過觀音閣過道邊的佛品商店,其中有一家小店中供立著乾隆的三塊御碑,我們糊亂看了一下,看不出什么明堂。 登上慈壽塔,鳥瞰四周,景色十分怡人,清風吹面,陣陣涼意自面而胸,自胸而至內臟五腑,在如此炎炎夏日,清心爽目。 出了金山寺原名江天禪寺的大門,走在寺前的小道上,有一點清涼,休閑的感覺。 出了江天禪寺右行,有御碼頭,在山北有十三級臺級,原作伴月式,兩邊護有石欄,左右有鐘鼓樓(清咸豐年間被毀)。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先后幾次來金山都由這碼頭上岸,故稱“御碼頭”。沒什么可看。 碼頭邊有一巨石橫臥,傳說宋時有一老僧在此定時敲打木魚,湖中老鱉準時來訪。后人給這處以了個守信的名頭,具體叫什么,請游人下次親自確認。 附近另有白龍洞,入洞馬上感覺涼爽無比,在洞內有一小洞,邊有小字“此處直通杭州西湖”,天知道是不是真的,聽說人可以穿梭幾十米,我不敢一試。 回到寺回林蔭道,右手邊是通往中泠泉的廊橋。 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于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 到金山不到天下第一泉可謂憾事。 我與游伴決心一探。 在經過了半個小時的行程后,我們始終不得而入,雖知中泠泉大概方向,卻找不到所行路徑,突然,在樹從中傳來幾人的細語。我們尋聲而往,突見一小橋越而河上,過河問題由此而解。告誡后來人,如至中泠泉,切勿因找不到路徑而放棄。實在不想一探者,可坐湖中小舟而過。另外建議可在金山坐船,也可從湖中領略一下金山風光。我們事先不知,深憾。 沿湖走向芙蓉樓,湖邊有幾個本地游人在湖邊釣魚,很有姜太公的味道。 從芙蓉樓金山寺,是欣賞金山的最佳地。整個芙蓉樓上牌匾林立,不知歷朝歷代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寶。 在芙蓉樓后樹林邊,我們找到了天下第一泉------中泠泉。 現在的中泠泉被砌在一個小池中。經過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池邊的柱子被打磨得很有歷史的蒼傷感。 池中中泠泉的泉眼不下7個,清冷的泉水不停的涌出。由于人為的保護,池壁上長滿了青曇。出于對文物古跡的保護,這樣做可以說無可厚非,但是對這一潭水來說,長年的不用,其實對它也造成了一種污染,我不懂。但總覺得,泉水和井水一樣,只有越用,水才越清越甜。 我與游伴在天下第一泉合下了影,實話說這里真是非常適合合影,池邊的兩個石獅子如無兩人對稱合影真有點浪費,也確實不協條。 別了金山,我們在西津渡街國賓小飯店里草草吃了點飯,不知是由于小店太小的原故還是其他,在這里我們沒能嘗到鎮江的特色菜。
關鍵字: 故事 白娘子 百姓 金山寺 鎮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