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游游
這天是一個多云的日子,因為要去虎丘附近看櫥柜廠,再加上打算去辦蘇州園林的年卡,于是中午我們一家三人一共前往位于平門附近的蘇州通辦理點辦理園林卡。平門辦理點在蘇州閥門廠旁邊的農行,人還是挺多的,我前面已經有將近20個人正在排隊,填表,驗證,排隊,交款,照相,充值,一條流程下來有1個半小時。新版卡160元(押金40元,年卡120元),但是很值得,一年中可以去包括虎丘,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等在內的18處園林,共計游覽次數為100次。這是我第二次辦理。 既然辦了卡當然需要使用,領到卡我們就趕往虎丘,匆匆將要辦的事情處理完畢就前去虎丘。 虎丘我以前曾經去過,但那是二十年前的經歷了,我的印象只剩下虎丘那高高的斜塔,深深的劍池,其他全部沒有了蹤影。說到斜塔,每次乘火車路過斜塔,總會告訴同車的乘客那座斜斜的塔就是號稱中國的比薩斜塔的虎丘塔,但是我認為那是一種誤解,虎丘塔的年代遠比比薩斜塔的年代久遠(比薩斜塔始建于1174年,虎丘塔建于961年),只是當年伽利略兩個重錘,奠定了比薩斜塔在物理學上的地位,虎丘塔就沒有這種機遇,才會造成爺爺被孫子命名的事實。但我并不奢望將比薩塔叫做意大利的虎丘斜塔,比薩斜塔的出名得益于當年那個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當意大利出現了“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后,比薩斜塔就注定成為伽利略自由落體試驗的理想之所。當然沒有比薩斜塔著名,這并不影響虎丘斜塔在蘇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凡是游人從蘇州西面過來,無論火車還是汽車,人們總是遠遠的就可以看到虎丘塔那巍巍的塔影,有一種“先望虎丘塔,晚見蘇州城”的感覺。其實在從西而來火車上看不出塔是斜的,因為塔身是向著東南方向傾斜,遠遠望去非常明顯。 我們是從山塘街街口處的南門入園的,就是頭山門,山塘街和山塘河并排著一直通到門前。自白居易開辟山塘河以來,山塘街自古就是蘇州的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但是解放后這條古老的商業街幾近荒蕪,近幾年,蘇州市正在著手恢復傳統的山塘街商業一條街,以期改造成集商業,民俗,旅游,風物等為一體的特色街。 據說頭山門是虎頭,而頭山門門前有兩口古井,就是老虎的兩只眼睛。虎丘虎丘,老虎之山,沒有虎眼怎么行?兩個虎眼就像門神一樣守衛在虎丘門前,看護著千年的傳說。進入頭山門,頭頂上有一塊乾隆皇帝的親筆體協的匾額,上書“海涌流輝”,左手處就是虎丘售票處,因為我們已經辦了園林卡,自然不需要買票了,但還是要看看當前的票價是多少?60元/人!^_^,一下子我們就用掉了一半的辦卡費,只要兩次就可以平衡了,嘿嘿,嘿嘿!往里走兩旁是關于虎丘的名人字畫的碑廊,沒有多少時間慢慢欣賞,等下次吧。走過碑廊前面就是收票站,我們揮灑的取出園林卡打卡,只聽到“嘀”“嘀”兩聲,只見屏幕上顯示“99”,刷卡成功。 過了售票站,前面有一座石拱橋,站在石拱橋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虎丘那座高聳的虎丘塔,多數的游人通常會站在石拱橋山以虎丘塔為背景照相留念,但是在這個角度上還不太看得出虎丘塔的傾斜有多大程度,但還是可以看出塔身是斜的。這座橋叫海涌橋,相傳虎丘原來并不叫虎丘,而叫“海涌山”。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涌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稱其為“山”,也的確高抬了,虎丘的海拔只有34.4米,只有十幾層的樓房,這也能算是山嗎? 進入虎丘的第一個景點是半梁殿,其實是斷梁殿,據說當時在建造這個殿堂時,由于殿堂堂梁所需要的材料木頭尺寸不夠,沒有辦法上梁,梁是一棟房子的主要受力承受物,房子屋頂所有的結構都是吃力在房梁之上,房梁就相當于人的脊柱一樣,沒有梁的房子那還能稱之為房子,所以就要想方設法解決房梁的難題。當時一位有名的蘇州香山匠人被請到施工現場,要求解決這個難題,這位匠人圍繞這這座殿堂轉了一圈又一圈,估計是在計算所需要的尺寸,后來又到堆放材料的地方走走看看,最后他看中了兩根園木,在這位匠人的帶領下,采用力學中的杠杠平衡原理,將屋頂的其他構建合理作用在兩根園木上,使其相互受力,互為支撐,解決了材料長度不夠的困難,并且這一結構一直保證著這座斷梁殿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直到現在,如今斷梁殿因其獨特的建筑結構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現在如果仔細觀察斷梁殿的堂梁,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梁是兩根木頭結合的,還可以看到斷縫呢!殿門兩側對聯“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畫船人語曉市花聲”。描述了虎丘的盛況,塔身倒映在波光凜凜的河面上,河上游船來來往往,話語聲、叫賣聲組成了一幅繁華的生活圖。 過了斷梁殿就算正式進入虎丘景區,這是一條石板山路,緩緩的向山上延伸,我們也就緩緩的漫步在石階板上,慢慢品味著這號稱吳中第一勝景的虎丘。其實虎丘也的確應該被稱為吳中第一勝景,第一,虎丘是傳說中吳王闔閭的陵地,處處充滿了戰國時期的刀光劍影;第二,虎丘得益于唐代蘇州刺史白居易的眷顧,開挖了山塘河,成就了繁華的山塘街,使虎丘更加接近了蘇州;第三,晉朝時已經有人在虎丘結廬建屋,建造私家園林別墅,當時的蘇州還沒有一家私家園林呢,所以虎丘可稱之為我國最早的皇家園陵。 前面有一個景點有,遠遠看見一塊石頭上刻著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憨憨泉”,當時想是不是誰喝了這個泉中的水誰就變憨了?還是這里有一個喝水變憨的傳說?結果都不是,后來知道,這個“憨憨泉”的來歷。相傳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的名字,這位和尚專門負責為虎丘寺里的和尚挑水,當時的水源的距離虎丘還有很長一段路。每天憨憨和尚都要一刻不停的挑水,長年累月的挑水勞作,使這位憨憨和尚的眼睛患上眼疾,漸漸雙眼看不見東西,最后直到失明。但是由于雙眼看不見,使得憨憨和尚的耳朵比別人靈敏很多。有一天在摸黑挑水時他聽見有一個地方的地下有流水潺潺流水的聲音,并且用手摸地上感到地上草長得非常肥美,他斷定這個下面一定有泉眼。于是憨憨和尚利用挑水的間歇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挖水,這個舉動被另外一個和尚看見就嘲笑憨憨和尚真是憨憨,說在山上怎么會有泉水呢?憨憨和尚并不理會那個和尚仍然堅持每天挖,那個和尚也就每天在憨憨和尚旁邊嘲笑,并且說如果挖出水來,他就變成一只蛤蟆。沒想到話音剛落,之間一股清泉處地下噴涌而出,泉水分別濺在憨憨和尚和那個嘲笑和尚身上和頭上,結果,憨憨和尚的眼睛被清泉一洗,一下子恢復了視力,而那個和尚則真的變成一只蹲在泉邊上的蛤蟆。有了這一眼泉水,虎丘寺的和尚一下子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水源問題,于是后人就在泉邊立了一塊石頭,為了紀念憨憨和尚的恒心,就在石頭山刻下“憨憨泉”以示紀念。 這天是一個多云的日子,因為要去虎丘附近看櫥柜廠,再加上打算去辦蘇州園林的年卡,于是中午我們一家三人一共前往位于平門附近的蘇州通辦理點辦理園林卡。平門辦理點在蘇州閥門廠旁邊的農行,人還是挺多的,我前面已經有將近20個人正在排隊,填表,驗證,排隊,交款,照相,充值,一條流程下來有1個半小時。新版卡160元(押金40元,年卡120元),但是很值得,一年中可以去包括虎丘,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等在內的18處園林,共計游覽次數為100次。這是我第二次辦理。 既然辦了卡當然需要使用,領到卡我們就趕往虎丘,匆匆將要辦的事情處理完畢就前去虎丘。 虎丘我以前曾經去過,但那是二十年前的經歷了,我的印象只剩下虎丘那高高的斜塔,深深的劍池,其他全部沒有了蹤影。說到斜塔,每次乘火車路過斜塔,總會告訴同車的乘客那座斜斜的塔就是號稱中國的比薩斜塔的虎丘塔,但是我認為那是一種誤解,虎丘塔的年代遠比比薩斜塔的年代久遠(比薩斜塔始建于1174年,虎丘塔建于961年),只是當年伽利略兩個重錘,奠定了比薩斜塔在物理學上的地位,虎丘塔就沒有這種機遇,才會造成爺爺被孫子命名的事實。但我并不奢望將比薩塔叫做意大利的虎丘斜塔,比薩斜塔的出名得益于當年那個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當意大利出現了“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后,比薩斜塔就注定成為伽利略自由落體試驗的理想之所。當然沒有比薩斜塔著名,這并不影響虎丘斜塔在蘇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凡是游人從蘇州西面過來,無論火車還是汽車,人們總是遠遠的就可以看到虎丘塔那巍巍的塔影,有一種“先望虎丘塔,晚見蘇州城”的感覺。其實在從西而來火車上看不出塔是斜的,因為塔身是向著東南方向傾斜,遠遠望去非常明顯。 我們是從山塘街街口處的南門入園的,就是頭山門,山塘街和山塘河并排著一直通到門前。自白居易開辟山塘河以來,山塘街自古就是蘇州的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但是解放后這條古老的商業街幾近荒蕪,近幾年,蘇州市正在著手恢復傳統的山塘街商業一條街,以期改造成集商業,民俗,旅游,風物等為一體的特色街。 據說頭山門是虎頭,而頭山門門前有兩口古井,就是老虎的兩只眼睛。虎丘虎丘,老虎之山,沒有虎眼怎么行?兩個虎眼就像門神一樣守衛在虎丘門前,看護著千年的傳說。進入頭山門,頭頂上有一塊乾隆皇帝的親筆體協的匾額,上書“海涌流輝”,左手處就是虎丘售票處,因為我們已經辦了園林卡,自然不需要買票了,但還是要看看當前的票價是多少?60元/人!^_^,一下子我們就用掉了一半的辦卡費,只要兩次就可以平衡了,嘿嘿,嘿嘿!往里走兩旁是關于虎丘的名人字畫的碑廊,沒有多少時間慢慢欣賞,等下次吧。走過碑廊前面就是收票站,我們揮灑的取出園林卡打卡,只聽到“嘀”“嘀”兩聲,只見屏幕上顯示“99”,刷卡成功。 過了售票站,前面有一座石拱橋,站在石拱橋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虎丘那座高聳的虎丘塔,多數的游人通常會站在石拱橋山以虎丘塔為背景照相留念,但是在這個角度上還不太看得出虎丘塔的傾斜有多大程度,但還是可以看出塔身是斜的。這座橋叫海涌橋,相傳虎丘原來并不叫虎丘,而叫“海涌山”。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涌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稱其為“山”,也的確高抬了,虎丘的海拔只有34.4米,只有十幾層的樓房,這也能算是山嗎? 進入虎丘的第一個景點是半梁殿,其實是斷梁殿,據說當時在建造這個殿堂時,由于殿堂堂梁所需要的材料木頭尺寸不夠,沒有辦法上梁,梁是一棟房子的主要受力承受物,房子屋頂所有的結構都是吃力在房梁之上,房梁就相當于人的脊柱一樣,沒有梁的房子那還能稱之為房子,所以就要想方設法解決房梁的難題。當時一位有名的蘇州香山匠人被請到施工現場,要求解決這個難題,這位匠人圍繞這這座殿堂轉了一圈又一圈,估計是在計算所需要的尺寸,后來又到堆放材料的地方走走看看,最后他看中了兩根園木,在這位匠人的帶領下,采用力學中的杠杠平衡原理,將屋頂的其他構建合理作用在兩根園木上,使其相互受力,互為支撐,解決了材料長度不夠的困難,并且這一結構一直保證著這座斷梁殿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直到現在,如今斷梁殿因其獨特的建筑結構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現在如果仔細觀察斷梁殿的堂梁,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梁是兩根木頭結合的,還可以看到斷縫呢!殿門兩側對聯“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畫船人語曉市花聲”。描述了虎丘的盛況,塔身倒映在波光凜凜的河面上,河上游船來來往往,話語聲、叫賣聲組成了一幅繁華的生活圖。 過了斷梁殿就算正式進入虎丘景區,這是一條石板山路,緩緩的向山上延伸,我們也就緩緩的漫步在石階板上,慢慢品味著這號稱吳中第一勝景的虎丘。其實虎丘也的確應該被稱為吳中第一勝景,第一,虎丘是傳說中吳王闔閭的陵地,處處充滿了戰國時期的刀光劍影;第二,虎丘得益于唐代蘇州刺史白居易的眷顧,開挖了山塘河,成就了繁華的山塘街,使虎丘更加接近了蘇州;第三,晉朝時已經有人在虎丘結廬建屋,建造私家園林別墅,當時的蘇州還沒有一家私家園林呢,所以虎丘可稱之為我國最早的皇家園陵。 前面有一個景點有,遠遠看見一塊石頭上刻著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憨憨泉”,當時想是不是誰喝了這個泉中的水誰就變憨了?還是這里有一個喝水變憨的傳說?結果都不是,后來知道,這個“憨憨泉”的來歷。相傳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的名字,這位和尚專門負責為虎丘寺里的和尚挑水,當時的水源的距離虎丘還有很長一段路。每天憨憨和尚都要一刻不停的挑水,長年累月的挑水勞作,使這位憨憨和尚的眼睛患上眼疾,漸漸雙眼看不見東西,最后直到失明。但是由于雙眼看不見,使得憨憨和尚的耳朵比別人靈敏很多。有一天在摸黑挑水時他聽見有一個地方的地下有流水潺潺流水的聲音,并且用手摸地上感到地上草長得非常肥美,他斷定這個下面一定有泉眼。于是憨憨和尚利用挑水的間歇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挖水,這個舉動被另外一個和尚看見就嘲笑憨憨和尚真是憨憨,說在山上怎么會有泉水呢?憨憨和尚并不理會那個和尚仍然堅持每天挖,那個和尚也就每天在憨憨和尚旁邊嘲笑,并且說如果挖出水來,他就變成一只蛤蟆。沒想到話音剛落,之間一股清泉處地下噴涌而出,泉水分別濺在憨憨和尚和那個嘲笑和尚身上和頭上,結果,憨憨和尚的眼睛被清泉一洗,一下子恢復了視力,而那個和尚則真的變成一只蹲在泉邊上的蛤蟆。有了這一眼泉水,虎丘寺的和尚一下子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水源問題,于是后人就在泉邊立了一塊石頭,為了紀念憨憨和尚的恒心,就在石頭山刻下“憨憨泉”以示紀念。 距離憨憨泉往前大約十幾米就來到一個著名的景點——試劍石。但見一塊一平米見方的巨石表面,被利劍一劍劈開,一道整齊劍痕貫穿整塊巨石。相傳這塊巨石是2500年前戰國時期的吳王闔閭用利劍一劈而開,當時吳國在東南地區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吳王闔閭為了增加國力,力邀當時天下的制劍名家前來姑蘇,其中就包括我國著名的煉劍大師:干將,莫邪夫婦,干將和莫邪答應為闔閭打制天下名劍——吳王劍。干將,莫邪率領一批能工巧匠來到蘇州以西,太湖之南的一個山上,開始用心煉劍,一開始想盡任何方法也無法將劍熔成。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但是卻沒有進展,大家都一愁莫展,干將更是心急如焚。直到第七七四十九天,大家正在熔鐵,只見莫邪手上拿著一把青絲,慢慢放進熔爐中,結果這一爐就煉制成一雄一雌兩把寶劍。干將將寶劍獻給闔閭,闔閭揮劍就在石頭上進行試劍,結果石頭和寶劍相碰發出震耳的聲響,之間火光迸發之后,巨石被砍成兩段,于是留下了千古傳奇的試劍石。試見石也同時成就了干將和莫邪夫婦中國第一制劍師的美名,之后的幾千年中,蘇州一直有著干將夫婦的傳說。直到現在,蘇州市的兩條道路就是以干將和莫邪命名的,而他們煉劍的那座山也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名叫“莫干山”,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 試見石的對面有一塊桃子形狀的巨石,上書“桃石”。根據蘇州當地的傳說,見到桃石就要上前摸一摸,就能沾染上仙氣,能夠得到好運氣。據說這塊桃石是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從王母娘娘蟠桃宴上掉下來后變成的,人家是上天的東西,當然極具靈性,自然摸一摸就可以有好運了。我看見桃石下面也有一塊像是被劍劈開的石頭,不知道為什么這塊石頭不被稱為“試見石”。 桃石下一個景點是“枕石”,一塊形似枕頭的巨石橫臥在路旁,相傳明朝時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曾經在這塊石頭旁邊等待著陪同夫人游虎丘的秋香經過,當他遠遠看見秋香走進時,連忙拿起一本書假裝看書,但是由于心思全在漸漸接近的秋香身上,連書拿倒了也不知道。走進的秋香看到他這種異樣的看書方法,忍不住笑了起來,于是就成就了“三笑”中的第三笑。 再往前是“真娘墓”,據說是古代一個藝娘的安葬地,沒有什么看頭,但是這么一個不出名的女子能夠和春秋時期的君王同葬一個地方,也算非常風光了。 過了“真娘墓”,前面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塊巨大的巨石,面積大概有4各藍球場這么大,巨石表面平坦如砥,如同被人工打鑿過一樣,整塊巨石就像一個巨大的演出場或者像看臺,遠處山腳下崖壁上刻有篆字“千人座”。關于這個千人座有一個悲慘的傳說,相傳,當年吳王闔閭倚仗干將,莫邪替他煉劍獲得當時的利器,從此可以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由于連年的鞍馬勞作,不幸感染疾病,最后病于蘇州。他的兒子夫差為闔閭修建了巨大的陵園,就是虎丘,為修建這座陵園,當時動員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勞工,大約十萬多人,其中的三千余人全是吳國的能工巧匠工作在陵園的核心區域,為防止后人有人盜墓,在墓室周圍安裝了許多機關,并且隨葬了三千把寶劍。后來陵園建成,夫差在巨石上請這三千能工巧匠飲酒,結果三千人全部中毒而亡,慘死在這塊巨石上。相傳吳王闔閭下葬三天后,有人看見陵園上面蹲有白虎一只,民眾說是吳王的霸氣凝聚而成,至此便有了虎丘的稱謂。還有一個有關巨石的傳說,大約在魏晉時期,當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當時還沒有發揚光大,佛教高僧竺道生從西安來到江南講經說法,蘇州人被生公的盛名所吸引,全都從蘇州城里趕來聽經,但是盡管生公滿腹經綸,口吐蓮花,但是由于佛教當時不為蘇州人了解,結果是信者寥寥,聽眾漸漸散去,最后連一個人也沒有留下來,全部走了,但是生公并沒有頹殤,反而更加用心宣教,直講得滿池荷花因生公的講經而開花,直說的池旁的石頭聽經聽的入迷,經不住連連點頭,以至于從池邊滾落池中,又從水中爬起來爬到其他石頭上繼續聽。據史書記載:“生公講經,人無信者,于是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點頭。”這就是成語:“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由來。旁邊白蓮池中的石上刻著“頑石”二字,指的就是這一段故事。從此之后,人們才認識了到佛教,信教的人也才漸漸多了。 走過千人座巨石就到了虎丘的精華區域了,首先是劍池。在千人座的巨石上遠遠就可以看見遠處一幅鮮紅的摩崖石刻,上書“虎丘劍池”四個大字,字體圓潤挺拔,蒼勁有力,相傳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現在“虎丘劍池”四字已經成為虎丘的標志性景點。走過一道人工圍墻筑成圍墻,穿過“別有洞天”月亮門,眼前出現一汪潭水,潭水幽深碧綠,潭邊兩側是立壁十丈的懸崖絕壁,從平坦如砥的千人座,穿過一個門就面臨這壁立十丈的崖壁下,視覺的反差使人產生了強大的視覺沖擊,門外是陽光普照,氣象萬千;門內是陰森寒冷,不寒而栗。由于傳說夫差葬父陪葬了三千把寶劍,所以這汪潭水人稱“劍池”,至于池中是否真的埋有寶劍,只有等待考古學家們打開迷門了。 離開劍池就開始爬山,虎丘山并沒有多高,三步兩步就到山頂了,山頂有一座大雄寶殿,里面如來佛端坐正中,兩旁迦業,苦禪尊者伺立兩邊,兩側墻上懸掛著十八羅漢的大幅畫像,這和一半的寺廟不同的是,沒有四大天王,沒有米勒佛,沒有觀音菩薩護衛四周,不知道是沒有修建呢,還是但是建的時候沒有這些配置,我估計是后一種情況。大雄寶殿看的多了,沒有停留馬上到后院,這里有一個廣場,站在廣場上看虎丘塔是非常清楚的,因為一道粉墻正好成為斜塔的比照,只見塔身微微傾斜,偏向右側,右側的塔身剪影線近似垂直,而左側塔身剪影線卻平緩很多。很多人站在塔前以塔身為背景留影,竭力保持身體的垂直,以反襯塔的傾斜。 這里我要介紹一下虎丘塔的幾個數據:虎丘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虎丘塔塔高47.7米,比比薩斜塔矮6米,相當于18層樓房的高度,曾經一度是蘇州市最高的人造建筑;塔尖偏離中心線2.34米。傾斜度3.59度,是比薩斜塔的一半;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薩斜塔早390年。據分析,虎丘塔在當年建造時就開始傾斜,并且傾斜著進行建造。歷經了千年的風風雨雨,解放前的虎丘塔已經是岌岌可危了,當時的蘇州市組織了人力物力進行搶修,采用修水桶的抱箍技術對虎丘塔進行整治維修,竭力保持虎丘塔的傾斜度不加劇,同時控制游人登塔,在塔四周加固乘重基礎塔院,經過一系列的保護性維修,虎丘塔避免了傾斜加劇的危機,現在虎丘塔的底層已經對游人開放。 歷經了2500風雨的洗滌,虎丘是蘇州千百年歷史倉桑的見證。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也早已成為蘇州市的標志。所以,又印證了蘇東坡的話,到蘇州,不可不游虎丘。 到此,基本上把虎丘的精華部分已經游覽完畢,剩下的只有虎丘的后山,當時這次沒有多余的時間前往。之前我曾看到報道,虎丘后山現在白鷺成群,幾乎成為當地一大害,因為白鷺數目龐大,到處排泄,白色的糞便搞得到處全是,不僅樹木,草地上一片白茫茫,連附近居民的房屋頂部也變白了。更有甚者,許多居民也在不經意間中招,弄的民居怨恨,當時由于白鷺是國家保護動物,居民也對它們無可奈何,當時至少可以說明虎丘后山一帶的生態環境還是很不錯的。 其實虎丘還有很多其他景觀,像“天下第三泉”,我已經到過“天下第一泉”(江蘇鎮江)、“天下第二泉”(江蘇無錫)、“天下第三泉”(江蘇揚州)等,沒有想到唐代茶仙陸羽認定的天下第三泉在蘇州。還有二仙亭,據說八仙呂洞賓和陳摶在這里下棋,有一個挑夫經過此地就停下來看棋,結果一盤棋沒有看完就回村了,但是村里已經沒有人認識他了,因為已經相隔好幾代了,可謂“山中方一日,世間已千年”。(很像浙江的爛柯山的傳說)在二仙亭旁刻有兩副對聯: 夢中說夢原非夢,元里求元便是元。 昔日岳陽曾顯跡,今日虎阜再留蹤。 宋朝蘇東坡曾經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關鍵字: 卡 蘇州 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