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的怡園
蘇州的觀前街相當于上海的南京路或者北京的王府井,是一個商業中心和購物天堂,每天人流如鯽,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而就在這樣一個熙嚷無比的附近卻又一處幽靜的所在,這就是位于人民路西側的怡園。 怡園可以說是蘇州園林中的小弟弟,說是小弟弟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怡園本身占地比較小,另一方面是怡園建成時間相對其他園林較短。盡管時間短面積小,并沒有影響怡園作為園林的整體結構,相反正由于建成時間在后,它可以吸收其他各個兄長園林的精華所在,這在游覽過程中就可以感覺出來。 怡園的西門正對人民路,門邊有一個匾額,表明怡園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正門是一個小天井,進園的門坐南向北,門面并不大。從門前的廣告上得知,院內有飲茶,彈詞等活動。詢問門衛有無導游圖,回答竟然是沒有,然我看介紹,這實在不應該,沒有圖進入像迷宮一樣的蘇州園林會讓游人轉向的。 從介紹上看得知,怡園是由882年始建,清代浙江寧紹臺道顧文彬始創,是集祠堂、義莊、住宅、花園于一體的官宦府北,現可游覽部分是其后花園。 進入園內是一個院子,院子邊上全是回廊,有點像滄浪亭的味道。院子中央有一口六角井,井沿上刻有天眼字樣,我想這口井獨面朝天,是有點象一只獨眼瞪天眼睛,只是這是一個獨眼而已。井南面回廊邊有一個亭子,名叫“玉延亭”,亭名取意于“萬竿戛玉,一笠延秋”句意而名。戛玉,就是微風搖動綠竹發出的玉石般的聲音,那是一種青翠欲滴的聲音,也是雨水滴石的聲音,更是珠落玉盤的清脆聲音。廳內還有一幅董其昌的石刻聯:“靜坐參眾妙,清潭適我情。”院北則是一個茶廳,廳門前有一把碩大的茶壺,茶壺直徑起碼有1米,高也有一米多,壺蓋是一個巨大的蟠桃,壺把則是三根桃樹枝造型,不知道那位大力士才能提起這把大壺。茶廳中也有一幅對聯“春滿壺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來。”院西有一個園門,稱為四時瀟灑亭。進入瀟灑亭就算進入怡園主景區。沿著回廊折向南,有一座“坡仙琴館”,館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因藏蘇東坡“玉澗流泉琴”而得名,西半部名叫“石聽琴室”,因為室外園中有太湖石如若干,仿佛成耄鶨裝俯聽琴聲,品琴其中因而得名,后園主人請翁方綱手書“石聽琴室”懸于室上。室內雕刻異常美麗的木雕畫,一幅是群鹿圖,一幅是三國故事關云長千里走單騎,一幅是牡丹、蘭花、翠竹、壽桃、石榴吉祥圖,還有一幅是荷花、葡萄、紅棗等圖案。 離開坡仙琴室,室南面仍是一個庭院,院內古木參天,太湖石林立,特別奇怪的是院內還有幾口大水缸,看到大水缸,讓人不自覺就想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院南是一座軒,叫做“拜石軒”,又名“歲寒草廬”。軒名取名出自宋米芾拜石典故,加上院內又有眾多奇石,故取此名。軒南還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天井,天井內遍植松柏、冬青、翠竹、山茶,經冬不凋,凌寒獨茂,所以又取名“歲寒草廬”。拜石軒南面是一個比較大的庭院,庭院內種有很多古樹,最小年紀也有100年,有一棵紫薇樹齡已經有620年了,其他的還有一棵檜柏,樹齡有300年,你想想,在這樣一個院子里,相距僅僅十幾米的距離內,就有兩棵樹的年齡之和超過900年,這是怎樣的一個歷史,這兩棵樹一定是以前從別處移植過來的,但盡管是移植的,但還是顯出勃勃生機,他們已經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想象一下,唐、宋、元、明、清,沒準那棵紫薇樹增在年輕時曾經見過蘇東坡,或者朱元璋曾用手撫摸過它,甚至唐伯虎給她澆過一次水,想想而已。庭院里除了古樹以外,還有很多太湖石。據書上記載,怡園修建時正值戰亂,其他很多園子都荒廢,但園主人卻是官宦人家,于是就將其他院子里的太湖石盡數購買來,這樣,盡管怡園園齡很短,但園子內的太湖石輩分卻很高,我估計那些古樹以使用同樣的手段獲得的。 庭院西面有一個小圓形月亮門,過門就是一小片梅園,梅化正在傲寒怒放,有紅色的,哄的似血;有白色的,白的似雪。時節正值初春,雖然天氣還很冷,但是梅花已經耐不住寂寞,首先向人們宣告春天即將降臨人間。其實我還發現迎春花也已經在墻角處悄悄的吐出它那淡淡的,黃黃的,小小的花瓣,只是迎春花實在很小,又是一朵一朵非常孤單的開放,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是一大叢一大叢盛開,那就又是另當別論了。現在這個小花園正在進行整修,工人們再重新鋪設地面,我就沒有進去,重新從月亮門退出到拜石軒南門,折向西,進入到另外一個景區了,因為一條回廊將這里和剛才游覽過的區域劃分開。沿著回廊繼續西行。回廊在花園位置建了一個小亭子,回廊在亭子處開了一面八角窗,透過窗正好可以欣賞盛開的梅花,并且以窗框為畫框又可以將窗景轉化為一幅立體的畫,我想四時的景色一定不同,也體驗出古人對美的一種追求。小亭的名字叫“南雪”。南雪亭的北面對著一片水池,回廊就繞著這片水池而建,有趣的是這片水池中,靠近東南面的地方居然有一個石塔,這個使他是如何由來我沒有看到介紹說明,不得而知。 水池上也有一座曲曲折折的酒曲鐵欄桿,石板橋,極似耦園,甚至橋的樣式也和耦園的曲橋相近,是不是仿照的,當然當時沒有知識產權的問題,無論你如何仿照或仿制,沒有人向你提出侵權控訴。橋的西側是一個水榭,應該是這里的主體建筑,這座水榭臨水而建,榭前一個觀水平臺,應該是觀賞池中池魚的最佳所在。但是現在由于氣溫太低沒有一條魚,倒是有幾個游人在水臺上打太極拳,這幾個人應該不是游人,而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說到這里,倒也很巧,我在這里倒是遇見本部門的一位同事,她的外婆就住在附近,今天正好有客人來,于是就到怡園游玩。后來我才知道,她的外婆家原來就是這怡園的主人。 這個水榭是一個鴛鴦廳,何為鴛鴦廳,我前面幾篇游記中已經不止一次敘述過,這里就不再說明了。廳南面叫“鋤月軒”,取自元代薩都刺詩“今日歸來如昨夢,自鋤明月種梅花”之意,而軒前過去又植梅花數百株,故此軒又名“梅花廳”,進得軒內軒,正面有一幅巨幅木刻,其內容是怡園記。記載了怡園的修建起因,過程以及當年的設計思路,對可以對怡園有進一步的了解。北半部份叫“藕香榭”,正中則是一幅木刻怡園全境鳥瞰圖,也可以了解怡園的大體規模和布局。藕香榭是怡園的主廳,夏夜臨池,荷香冉冉沁人心脾,榭名取自杜甫“疏樹空云色,茵陳春藕香”詩句,但是每當夏季,這里遍植荷花,滿眼荷葉,荷香沁人,所以又將這個藕香榭稱作“荷花廳”。 蘇州的觀前街相當于上海的南京路或者北京的王府井,是一個商業中心和購物天堂,每天人流如鯽,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而就在這樣一個熙嚷無比的附近卻又一處幽靜的所在,這就是位于人民路西側的怡園。 怡園可以說是蘇州園林中的小弟弟,說是小弟弟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怡園本身占地比較小,另一方面是怡園建成時間相對其他園林較短。盡管時間短面積小,并沒有影響怡園作為園林的整體結構,相反正由于建成時間在后,它可以吸收其他各個兄長園林的精華所在,這在游覽過程中就可以感覺出來。 怡園的西門正對人民路,門邊有一個匾額,表明怡園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正門是一個小天井,進園的門坐南向北,門面并不大。從門前的廣告上得知,院內有飲茶,彈詞等活動。詢問門衛有無導游圖,回答竟然是沒有,然我看介紹,這實在不應該,沒有圖進入像迷宮一樣的蘇州園林會讓游人轉向的。 從介紹上看得知,怡園是由882年始建,清代浙江寧紹臺道顧文彬始創,是集祠堂、義莊、住宅、花園于一體的官宦府北,現可游覽部分是其后花園。 進入園內是一個院子,院子邊上全是回廊,有點像滄浪亭的味道。院子中央有一口六角井,井沿上刻有天眼字樣,我想這口井獨面朝天,是有點象一只獨眼瞪天眼睛,只是這是一個獨眼而已。井南面回廊邊有一個亭子,名叫“玉延亭”,亭名取意于“萬竿戛玉,一笠延秋”句意而名。戛玉,就是微風搖動綠竹發出的玉石般的聲音,那是一種青翠欲滴的聲音,也是雨水滴石的聲音,更是珠落玉盤的清脆聲音。廳內還有一幅董其昌的石刻聯:“靜坐參眾妙,清潭適我情。”院北則是一個茶廳,廳門前有一把碩大的茶壺,茶壺直徑起碼有1米,高也有一米多,壺蓋是一個巨大的蟠桃,壺把則是三根桃樹枝造型,不知道那位大力士才能提起這把大壺。茶廳中也有一幅對聯“春滿壺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來。”院西有一個園門,稱為四時瀟灑亭。進入瀟灑亭就算進入怡園主景區。沿著回廊折向南,有一座“坡仙琴館”,館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因藏蘇東坡“玉澗流泉琴”而得名,西半部名叫“石聽琴室”,因為室外園中有太湖石如若干,仿佛成耄鶨裝俯聽琴聲,品琴其中因而得名,后園主人請翁方綱手書“石聽琴室”懸于室上。室內雕刻異常美麗的木雕畫,一幅是群鹿圖,一幅是三國故事關云長千里走單騎,一幅是牡丹、蘭花、翠竹、壽桃、石榴吉祥圖,還有一幅是荷花、葡萄、紅棗等圖案。 離開坡仙琴室,室南面仍是一個庭院,院內古木參天,太湖石林立,特別奇怪的是院內還有幾口大水缸,看到大水缸,讓人不自覺就想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院南是一座軒,叫做“拜石軒”,又名“歲寒草廬”。軒名取名出自宋米芾拜石典故,加上院內又有眾多奇石,故取此名。軒南還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天井,天井內遍植松柏、冬青、翠竹、山茶,經冬不凋,凌寒獨茂,所以又取名“歲寒草廬”。拜石軒南面是一個比較大的庭院,庭院內種有很多古樹,最小年紀也有100年,有一棵紫薇樹齡已經有620年了,其他的還有一棵檜柏,樹齡有300年,你想想,在這樣一個院子里,相距僅僅十幾米的距離內,就有兩棵樹的年齡之和超過900年,這是怎樣的一個歷史,這兩棵樹一定是以前從別處移植過來的,但盡管是移植的,但還是顯出勃勃生機,他們已經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想象一下,唐、宋、元、明、清,沒準那棵紫薇樹增在年輕時曾經見過蘇東坡,或者朱元璋曾用手撫摸過它,甚至唐伯虎給她澆過一次水,想想而已。庭院里除了古樹以外,還有很多太湖石。據書上記載,怡園修建時正值戰亂,其他很多園子都荒廢,但園主人卻是官宦人家,于是就將其他院子里的太湖石盡數購買來,這樣,盡管怡園園齡很短,但園子內的太湖石輩分卻很高,我估計那些古樹以使用同樣的手段獲得的。 庭院西面有一個小圓形月亮門,過門就是一小片梅園,梅化正在傲寒怒放,有紅色的,哄的似血;有白色的,白的似雪。時節正值初春,雖然天氣還很冷,但是梅花已經耐不住寂寞,首先向人們宣告春天即將降臨人間。其實我還發現迎春花也已經在墻角處悄悄的吐出它那淡淡的,黃黃的,小小的花瓣,只是迎春花實在很小,又是一朵一朵非常孤單的開放,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是一大叢一大叢盛開,那就又是另當別論了。現在這個小花園正在進行整修,工人們再重新鋪設地面,我就沒有進去,重新從月亮門退出到拜石軒南門,折向西,進入到另外一個景區了,因為一條回廊將這里和剛才游覽過的區域劃分開。沿著回廊繼續西行。回廊在花園位置建了一個小亭子,回廊在亭子處開了一面八角窗,透過窗正好可以欣賞盛開的梅花,并且以窗框為畫框又可以將窗景轉化為一幅立體的畫,我想四時的景色一定不同,也體驗出古人對美的一種追求。小亭的名字叫“南雪”。南雪亭的北面對著一片水池,回廊就繞著這片水池而建,有趣的是這片水池中,靠近東南面的地方居然有一個石塔,這個使他是如何由來我沒有看到介紹說明,不得而知。 水池上也有一座曲曲折折的酒曲鐵欄桿,石板橋,極似耦園,甚至橋的樣式也和耦園的曲橋相近,是不是仿照的,當然當時沒有知識產權的問題,無論你如何仿照或仿制,沒有人向你提出侵權控訴。橋的西側是一個水榭,應該是這里的主體建筑,這座水榭臨水而建,榭前一個觀水平臺,應該是觀賞池中池魚的最佳所在。但是現在由于氣溫太低沒有一條魚,倒是有幾個游人在水臺上打太極拳,這幾個人應該不是游人,而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說到這里,倒也很巧,我在這里倒是遇見本部門的一位同事,她的外婆就住在附近,今天正好有客人來,于是就到怡園游玩。后來我才知道,她的外婆家原來就是這怡園的主人。 這個水榭是一個鴛鴦廳,何為鴛鴦廳,我前面幾篇游記中已經不止一次敘述過,這里就不再說明了。廳南面叫“鋤月軒”,取自元代薩都刺詩“今日歸來如昨夢,自鋤明月種梅花”之意,而軒前過去又植梅花數百株,故此軒又名“梅花廳”,進得軒內軒,正面有一幅巨幅木刻,其內容是怡園記。記載了怡園的修建起因,過程以及當年的設計思路,對可以對怡園有進一步的了解。北半部份叫“藕香榭”,正中則是一幅木刻怡園全境鳥瞰圖,也可以了解怡園的大體規模和布局。藕香榭是怡園的主廳,夏夜臨池,荷香冉冉沁人心脾,榭名取自杜甫“疏樹空云色,茵陳春藕香”詩句,但是每當夏季,這里遍植荷花,滿眼荷葉,荷香沁人,所以又將這個藕香榭稱作“荷花廳”。 荷花廳以西就是碧梧棲鳳館,館名取自白居易詩句“棲鳳安于梧,潛魚樂于藻”是以得名,館藏桐蔭深處,桐下植鳳尾竹,以符合館名意義。現在的碧梧棲鳳館旁邊不僅僅仍舊種植有鳳尾竹,還種植有臘梅,初春的臘梅仍舊傲寒怒放著,只是由于時序花期將過,臘梅花有的已經枯萎,但是還是會讓游人感到在寒冬時節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在預報著春天。離開碧梧棲鳳館向西是面壁亭,這里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少林寺的創始人達摩來自印度,為了宣傳印度佛教,來到中國,當時他準備橫渡長江但古于沒有渡江船只,但時間又非常緊急,于是達摩就從江邊采了一根蘆葦,運用他非凡的武功,踩著蘆葦度過了驚濤拍岸的長江。后來達摩到達河南登封,見到少室山,他覺得少室山非常適合傳布教義,于是達摩就在少室山住下,一開始并沒有立即傳教布道,而是坐在一面石壁前靜思己過,這一面壁就是十幾年時間,甚至石壁上都印有達摩打坐時身影的投影,人們感悟達摩的面壁故事,紛紛出錢資助,造就了一代名剎——少林寺。 這個面壁亭因為面對山壁,比前置一明鏡,如亭有面壁境界,能讓人聯想到達摩面壁悟道的故事,故取名面壁亭。面壁亭旁有一棵銀杏樹,樹高數丈,三人合圍才能合抱,樹上有一掛牌,告訴人們這棵銀杏樹的樹齡已經有270年了。當然銀杏樹本來就是長壽樹,而且使我國獨有的樹種,銀杏渾身全是寶,果實時非常美味的果實,樹葉可以做藥治療心血病。樹干是質量非常家私材料,或者是廚房內的最佳用品。 沿著銀杏樹前的回廊繼續向西行,前方是一個石舫,這個釋放規模比較大,而且還是雙層的,這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過。釋放上當然不會缺少匾額,匾額上有篆書“碧澗之曲,古松之陰”匾額也還有對聯兩幅:春江萬斛若為量,長松百尺不自覺。松陰滿澗閑飛鶴,潭影通云暗上龍。 站立石舫船頭,眼前是一汪碧水,遠處假山林林,有游人從假山中的山洞鉆來鉆去,不時可以見到游人從這里進去,又從另一個地方鉆了出來,看來這個假山吸取了獅子林的精華內容,假山西面有一片竹林,迎風搖曳,竹葉翠綠欲滴;池南面是藕香榭。從這里看就像在欣賞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所以這個石舫就叫做“畫舫齋”,據介紹如果在二樓閣上是聆聽松濤聲最佳的所在,故又叫“松籟閣”。可惜,現在二樓沒有開放。與石舫隔一條小澗就是湛露堂,小澗上有一座鐵欄桿石板橋,小石橋只有一步的跨距,我想這座小橋應該可以入圍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角逐。 湛露堂堂名取自《詩經》湛湛露斯,匪陽不唏,湛湛:深厚之意,唏:乾意。這里有世澤長久之意。堂前有牡丹臺,所以這里又叫“牡丹廳”。離開湛露堂,池邊的景觀就已經結束了,湛露堂的東南方向就是假山景區。假山上隱隱約約可以見到兩個亭子,那是什么亭子呢?向西就進入一個茶館,我不知道是茶館就進去了,里面有兩位老人在茶館外面的院子里曬太陽,這是一個不大的院子,老先生滿頭銀絲,精神矍鑠。看見我進入茶館,主動和我打招呼,被人客氣,我當然不能失禮,也向他問好。他要請我坐下來休息一下,我也正好有此意,于是也拿過一張椅子坐下,和老先生聊起天來。閑談中知道老先生是退休的小學語文老師,從教已經44年,任教于蘇州一所百年小學(校名我忘了)。退休后時常到不同的園林喝茶,并且是不同時節到不同的地方去,像春季就到曲園,夏季到滄浪亭,秋季到五人墓,冬季則到怡園,每次去前都會聯系一些老朋友一同前往,我想他們與其說是喝茶,實際上是看朋友,只是通過一種理由而已。 院子里也有一棵古樹,也是蘇州市非常少見的白皮松,白皮松我印象里在北京香山有很多,但是在南方的卻很少見,另外還有一棵山茶花樹,有的花骨朵已經開放一點,有的已經開到一半,大多數則是剛剛張開一點點花瓣,如同含羞的少女。 和老先生、老夫人告別,繼續我的行程,登山假山,山頂山有兩個亭子,西面那個亭子比較小,就在池水邊,臨亭立水邊,給人一種凌空欲飛的感覺。亭子名叫“螺髻亭”,不明白為什么叫這個名字。螺髻亭的東面還有另外一個比較大的亭子,我猜建園的主人一定比較喜歡滄浪亭,不然為什么將這個亭子叫做“小滄浪”,小滄浪還真像滄浪亭中的滄浪亭,只是規模稍微小一點,要不然怎么叫小滄浪呢?亭名的由來和滄浪亭亭名的由來相同。小滄浪亭旁邊有三塊巨石并排豎立,石面上刻有篆體“三疊屏風”,據說還是怡園的鎮園之寶。假山內部也有通道,就像獅子林的假山一樣有幾條通道,鉆進通道中,頓時感到猶如進入迷宮,迷宮的規模和復雜程度盡管沒有獅子林假山大和復雜,但走走迷宮還是很有趣味的,不長的迷宮通道中不僅有明洞,還有暗洞,有石階,甚至還有兩座小石橋,真有趣。哦,我沒有乾隆有文采,想不出“真趣”的詞! 走下假山,東面是一面墻,墻上有一個月亮圓門,門上有篆書,但是我不認識,僅僅認識一個“爽”字,但由于認不全,我不認為“很爽”。門另一面,也是篆字“迎風”,我想會不會是“迎風”和“送爽”呢?有沒有人告訴我。月亮門的墻頂呈不規則波浪形,就像在云面上的感覺一樣,當然這樣的曲線也給人一種流線美和曲線美。 迎風門對面還是一個軒,名叫“鎖綠軒”,軒外原有古樹參天,濃蔭蔽日,而一道云墻則完全鎖住一片綠意,并且取意杜甫詩句“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浦為誰綠”而得名。 鎖綠軒東面旁邊又是一座旱舫,這個旱舫是有一定來頭的,旱舫并不大,只有十幾平方米,但是里面卻有一幅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橫批:繞遍四廊還獨坐 還有一個原因,這個旱舫在蘇州非常出名,就是每天晚上,這個旱舫中擺一桌酒宴,因為只有一桌,所以不提前預訂根本不可能訂到座。這桌酒宴,純粹是怡園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筵席是典型的蘇幫菜,并且是很正規的蘇式做法。 走了這么一圈,我突然覺得,轉了這么久,還是在茶園里和老先生、老夫人一起談古論今,曬曬太陽來的舒心,愜意。其實游蘇州園林,不能簡單地走馬觀花一樣看看,而應該坐下來靜靜的品,最起碼應該慢慢的走著賞,才能體會到園林藝術的真諦,感應到當年造園者的設計思路和靈感。游園來最好是沒有人的時候游,當然這在現在非常困難,但是可以尋找一些時機,比如下毛毛細雨時,漫天的小雨花瀝瀝而下,本身就造就了園林中的一種恬靜的氣氛,這個時候也是非常合適的。 蘇州園林應該靜看。
關鍵字: 人民路 南京路 王府井 蘇州園林 購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