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游記之靈山大佛
大佛所在的位置為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原為歷史名剎祥符寺的舊址,一九九六年, 為保存古跡,弘揚文化,在恢復祥符寺的同時,興建了八十余米高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 靈山大佛內的除大佛外氣勢最宏偉的就屬九龍灌浴了。該景觀取自佛教故事,內容為展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宏大場面:一尊高達7.2米的太子佛塑像立于巨型蓮花之中,四大力士托起蓮花,周圍繞以九龍噴泉以及八個供養人,隨著專門為之創作的“佛之誕”音樂奏響,蓮花開合,通體鎏金的太子佛從中徐徐升起,在九龍噴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轉一周,場面甚為絢麗壯觀。據說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會說話,不用旁人扶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涌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凈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 除此之外,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還有佛足壇、五知門、菩提大道、降魔浮雕、祥符寺。佛足壇是兩只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說,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于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并對其弟子說:“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后,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圣物。靈山的佛足并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并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后奉旨按圖刻石供奉。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著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舍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多為別人著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說,布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以后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里,“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菩提大道兩邊種植有百余棵銀杏樹,在我國歷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圣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著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道”。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道邊上的不斷云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降魔浮雕講述了佛祖“降魔成道” 的過程。佛祖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于得道成佛。我認為對于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的彌勒形象,并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說“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里設置有 “江南第一鐘”。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筑,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說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走進來看到中間坐著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著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溫暖的象征,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凈空凈陸凈,凈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后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凈瓶觀音像。 此外,在祥符寺廣場上值得一提的是左側矗立的“天下第一掌”以及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百子戲彌勒”。“天下第一掌”高達11.7米,相當于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復制而成,也就是說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說“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著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百子戲彌勒”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說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大佛所在的位置為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原為歷史名剎祥符寺的舊址,一九九六年, 為保存古跡,弘揚文化,在恢復祥符寺的同時,興建了八十余米高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 靈山大佛內的除大佛外氣勢最宏偉的就屬九龍灌浴了。該景觀取自佛教故事,內容為展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宏大場面:一尊高達7.2米的太子佛塑像立于巨型蓮花之中,四大力士托起蓮花,周圍繞以九龍噴泉以及八個供養人,隨著專門為之創作的“佛之誕”音樂奏響,蓮花開合,通體鎏金的太子佛從中徐徐升起,在九龍噴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轉一周,場面甚為絢麗壯觀。據說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會說話,不用旁人扶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涌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凈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 除此之外,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還有佛足壇、五知門、菩提大道、降魔浮雕、祥符寺。佛足壇是兩只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說,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于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并對其弟子說:“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后,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圣物。靈山的佛足并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并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后奉旨按圖刻石供奉。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著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舍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多為別人著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說,布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以后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里,“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菩提大道兩邊種植有百余棵銀杏樹,在我國歷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圣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著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道”。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道邊上的不斷云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降魔浮雕講述了佛祖“降魔成道” 的過程。佛祖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于得道成佛。我認為對于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的彌勒形象,并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說“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里設置有 “江南第一鐘”。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筑,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說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走進來看到中間坐著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著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溫暖的象征,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凈空凈陸凈,凈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后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凈瓶觀音像。 此外,在祥符寺廣場上值得一提的是左側矗立的“天下第一掌”以及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百子戲彌勒”。“天下第一掌”高達11.7米,相當于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復制而成,也就是說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說“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著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百子戲彌勒”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說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此次游靈山大佛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我覺得這是提高個人自身修養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不作惡,多行善,而且是無論多小的善都要去行,有善不能不行。我們這樣做了,我們的內心與外在的行動都會改變,你的個人修養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佛不是念經,不是坐禪,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把佛在生活中體現,將他人的困難看作是自己的責任,幫助他人,提升自己。同時,我還注意到靈山大佛內每個景點都是在祝福人們,在提醒人們時刻要反思自己。人應該想明白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我覺得佛的意義就是救人者常自救,與人樂者常自樂!
關鍵字: 佛教故事 大學 弘揚 靈山大佛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