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香期廟會
茅山香期廟會——規模
茅山香期已形成傳統。香期到來前,道院內布置得莊重典雅,干干凈凈。全體道士明確分工,各司所事,嚴守崗位,迎接節日的到來。送灶之日一到,香客們就陸續上山,道士們穿著節日盛裝彬彬有禮地接待香客。太元寶殿前的“九霄宮天爐”香煙繚繞,香味分外濃郁。富麗堂皇的太元寶殿內,在一道道一層層色澤鮮艷的帷幕和各色吊掛的映襯下,三茅真君的金身塑像顯得肅穆安祥。長長的燭臺上擺滿了各種供品、錫箔、香、燭等,巨大的紅燭點燃著,光焰閃耀,大殿內排列有序的紅燭,象一條條火龍躍躍欲飛。“九霄仙境”中香客與茅君伴坐,游客流連忘返。太元寶殿后的恰云樓、白鶴廳是香客游人休憩的場所,室內明窗凈幾,古色古香,陳列的“茅山四寶”、名人字畫和許多歷史文物,供人們欣賞,還備有香茗供客人品嘗。
香期廟會期間,自古以來,信徒朝圣進香和游客參觀游覽的規模就較大。1400多年前,陶弘景在其所著的《真治》中就記載每年“三月十八日輒公私云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據統計自11982年以來,每年香期廟會期間,都有香客和游客數十萬人次。當香期進人高潮時,一天就要接待數萬人次。刃986年農歷二月十五(老子圣誕日),九霄宮一天就接待5萬余人虔誠信徒對三茅祖師的崇拜更是五體投地,三步一叩五步一拜,直到山頂。進人山門即頻頻作揖磕頭,燒香敬神,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萬事如意……畢恭畢敬地將供品供奉在神案上,將“功德錢”投人“功德箱”內,或記錄在“功德簿”l,以此留名在洞天福地,作為消災增福的德行。改革開放后,隨著上山交通條件的改善,大多數香客、游客乘車直到頂宮,但仍有不少人認為只有徒步上山才顯得自己對三茅祖師的心誠。有的還帶著相機、錄像機拍攝留念,錄下香期盛況和委婉動聽的道教音樂。
香客游客進香完畢,下山時還要帶回“一炷香”,為討吉利“回香(鄉)得福”之意;“黃丹籮”,是模仿三茅君煉丹籮制成的,大小如大棗一般,用桅子果泡成黃色,再用麥冬草串連起來,串28只,中間再串一只大小如鵝蛋,代表祖師煉丹的“丹爐”,共29只。帶回家中,若小孩頭痛、發燒。肚痛等,均可取其中一只煎湯給小孩喝下,可治病,傳說是三茅君遺傳下來的幾味草藥合成品,其中有淡竹、麥冬、桅子等藥料,如果一年中全家平安,沒有使用或未用完的到農歷臘月二十四就一齊焚毀,待香期時再到茅山去“求請”。另外還有松木喇叭。項鏈。圖片、畫冊等許多紀念品。
關鍵字: 多 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