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城門
古城門在蘇州是一種永久性城市象征,至今蘇州人還是習慣用齊門,婁門,平門,這些已經消失多年的城門名來標示方位。
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奔吳,從此吳國的歷史便開始了。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周敬王六年,亦即吳闔閭元年),雄才大略的吳王闔閭即位,任命相國伍子胥修建新城。伍子胥在動工之初,“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做了大量的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歷時六年,終于建成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吳國都城闔閭大城,這就是蘇州城的前身。
闔閭大城周圍47里,建有有陸城門八座,“以象天之八風,水城們八座,“以象地之八卦;在大城內還筑有小城。時為土城,有陸門8座,它們分別是閶、胥、盤、蛇、匠、婁、齊、平
蘇州城之父伍子胥像五代后梁龍德二年(922),吳越王以磚砌蘇州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內外有濠(即內外城河),城墻筑有凸出的“馬面。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城遭破壞,后相繼修治。寶佑二年(1254),知府趙汝歷增置城頭女墻。德佑元年(1275),元軍入侵,因蒙古人是游牧部落,馬上春秋,隨處游蕩,不喜筑城設防,故城池悉命夷堙。元至正十一年(1351),各地起兵反元,官府為抵抗起義軍,又重修蘇州城墻,還加厚城墻加深城濠。張士誠據蘇時各城門增置月城,也稱甕城,以利守衛。后城墻又被徐達、常遇春攻破,明初再次大規模修建。清康熙元年(1662),巡撫韓世琦改筑蘇州城墻,高二丈八尺,女墻高八尺。今之磚城乃清初所遺蘇州從春秋建城到清代,有過閶門(閶闔門、破楚門)、胥門(姑胥門)、盤門(蟠門)、蛇門、婁門、相門(匠門,干將門)、齊門(望齊門)、平門(巫門)、子城門3座(吳子城)、葑門、栗門、魴鱮門、赤門。民國新拓了金門和南門
關鍵字: 體育場 圖片資料 太守府 所在地 護城河 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