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明祖陵
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位于盱眙縣管鎮鄉,距盱眙縣城20公里左右。據《朱祖璋系年要目》介紹,朱元璋祖居江蘇省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元朝元年,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攜帶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孫家崗。《泗虹合志》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楊家墩家有個洼窩,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經常臥于其處。有一次,一個道士路過此處,年了這個地勢說,“葬于此處,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道士的話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半年后,朱世珍妻陳氏即懷了朱元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便追尊他的高祖為玄皇帝,曾祖為恒皇帝,祖父為裕皇帝,父親為淳皇帝。朱元璋的強烈的光宗耀祖思想,促使他不惜代價筑祖陵,似乎非此不能達到鞏固大明王朝的目的。于是,公元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帶領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楊家墩,開始修建祖陵。以后陸續增修,經過28年,耗費大量資金,到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楊家墩改稱明祖陵。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明祖陵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十分壯觀。陵墓長方形,南北走向。有皇城兩道,外面土城周長9里30步;里面磚城周長4里10步。城門四座各三間,正殿五間,具服殿六間,紅門一座,燎爐一座,欞星門一座,神廚三間,東屋三間,西屋三間,直房十八間,齋房三間,庫房三間,宰牲亭一所,水金橋一座。從陵西門進去,北到積水亭還有石橋三座。后有神廚、宰牲亭、享殿、配殿。明亭神道兩旁,從南往北,并行相對排行著麒麟兩對,獅子六對,華表兩對,馬倌兩對,拉馬侍者一對,馬一對,文臣三對,武將兩對,太監兩對,一共有二十一對大型石刻。周圍植樹七萬余株。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時節,朱元璋都要親自帶御林軍從南京出發,浩浩蕩蕩,前往祭祖。一條長達二十華里的下馬道,道兩旁明朝中葉以后,黃河再次奪淮,盡管朝庭幾度筑堤衛陵,但明祖陵還是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被特大洪水所淹沒,沉入洪澤湖底。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遺址逐漸露出水面,遺物零亂地分布在全長250米的中軸線上,其中有倒在泥水中的20對石象生。大水塘下隱約露出的幾個拱形門,那是墓穴,下面并排有六口棺木。當中是朱元璋的祖父母,兩旁則是曾祖、高祖。六口棺材中裝的都是蟒袍、玉帶,鳳冠霞披,這是衣冠冢。而朱元璋祖父母的尸體葬在離此不遠的高埂上,當年修建陵墓時,朱元璋不敢移動其祖尸骨,怕挑斷龍脈,壞了風水,因此在旁邊造了衣冠冢。從1997年以來,明祖陵幾經修復,現周圍已筑起2706米的防洪大堤,其中600米危區段全部用塊石護坡,四周栽上了松柏、水杉、梧桐等6萬余株樹木。還新建了文物資料陳列室、抽水機站等。尤其是21對高達丈余的大型石刻,已全部復位并修整一新,現整齊地屹立在神道兩旁,恢復了當年的風姿。那氣勢,宛若君王臨朝時,文武排班一樣。為首的是兩對低首側的內侍臣,接著是兩對手按寶劍、氣宇軒昂的武將和三對手持牙笏的文臣,下面依次是馬倌兩對,石馬一對,拉馬侍從一對......。只見那文官頭戴烏紗,身著蟒袍,腰扎玉帶,腳登朝靴,胡須垂胸,相貌堂堂;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寶劍,雙目圓瞪,威風凜凜。走近細看,不僅獅子嘴上、馬嘴上的細毛根根可數,而且連馬鐙上的一扣一環也都清清楚楚。這些精雕細鏤的石刻,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據考古專家介紹,石刻規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細,造型之優美,線條之流暢,在國內少有。這些石刻群與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相互媲美,名殊其妙。目前,下籌備開挖地下陵墓。不久,明代第一陵明祖陵的全貌將展現人們眼前。主要景點:1、神道石刻:祖陵石刻共有21對,分布在北南向約200米長的神道上,此為(麒麟、雄師、華表、馬官、拉馬侍、文臣、武將、近侍)等。2、地下宮殿:朱元璋三代祖宗的衣冠冢。3、亨殿遺址:明祖陵祭祠大殿,1680年毀于洪水,現僅剩28個石柱礎。4、基運亭: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1680年毀于洪水,今日復建。5、游覽碼頭:濱臨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
關鍵字: 威風凜凜 氣宇軒昂 泗州城 洪澤湖 祖父母 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