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洞庭湖風景區
西山景區位于太湖南部中心,西山與東山景區相望,由太湖第一大島━━洞庭西山和周圍島嶼所組成,以群島風光和吳越以來的古跡見長,是太湖山水的精華所在。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環抱西山,煙波浩渺,水天相連,周圍分布著30多個島嶼,群島臥伏在碧波藍天之間,疏密有致,遠近參差,層次豐富,構成了一幅島外有島,湖外有湖,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壯麗畫卷。太湖72峰,其中的41座在西山主島,群峰環拱,層巒疊翠,遠眺近望,四季充滿了詩情畫意。西山大多為花果所覆蓋,花果品種數量和明清古建筑可與東山相媲美,而山嶺綠化與古樹名木又遠勝之。西山的主要景點有:縹緲晴崗、毛公積雪、里梨云、石公秋月、林吳晚煙、消夏漁歌、玄陽稻浪、雞籠梅雪等等。“美麗的太湖,迷人的西山這是上海社科院教授登上西山島的第一句贊美詞。太湖72峰,其中西山有山峰,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最高峰-----縹緲峰也只有300多米,但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內涵卻賦予了她無窮無盡的魅力。林屋洞位于西山鎮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據《云笈七簽》等道教經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稱龍洞山。林屋洞歷史悠久,歷代記載、傳說大多與大禹治水有關。古時也有以林屋山代稱整個西山的。林屋洞景點面積18公頃,為石灰石地下廳式浴洞,有石室、龍床、銀房、石鐘、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龍盆、隔凡門、石燕、隱泉等石景。從1997年開始,原吳縣市人民政府在林屋洞景點舉行首屆太湖梅花節活動,至今已舉辦六屆。“林屋梅海成為吳中大地一新勝景和全國最大的賞梅文化活動基地。石公山石公山位于“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太湖西山島東南隅,它三面環水,背倚叢嶺,翠柏蔥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因昔日山下傍水處有兩塊奇石,形如一對老翁和老嫗,稱為石公、石婆,石公之名由此而得。每年中秋,碧波澄瀾,銀光閃爍,明月相照,湖面同時出現三串皓月。山之東麓,有青色石灰巖質翠石一片平坦如砥,傾斜入湖,徑數百步,可容千人。據《蘇州府志》等史志記載,因吳王玩月于此,故名“明月坡。是春秋古跡。秋天,每當明月之夜,湖濤擊石,月光閃爍,這就是西山著名古十景之一的“石公秋月。羅漢寺坐落在秉場村的羅漢寺,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晉高祖石敬瑭天祖二年(公元年),是現在西山島上唯一的古剎。羅漢寺占地面積3畝左右,它占山得林,以環境優美見長,取址偏僻取勝寺院周圍有許多古樹名木,特別是兩棵依溪的香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羅漢寺內共有20尊元代童子面石雕佛像,石像面貌各異,表情生動、造型古樸,神態勇悍,個性鮮明,顯示了雕刻家藝術功力不凡,這種特殊的羅漢造型在國內相當罕見。禹王廟禹王廟是西山島民為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廟。禹王廟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最早修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禹王廟現存的大殿為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建筑物,禹王廟占地20余畝。古意盎然的禹王廟不僅在巧妙精致中表現它的藝術美,而且還在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中反映出它的形象美。禹王廟東南角的古碼頭,是明代遺物,碼頭長65米,寬3。4米,高1。8米,碼頭用石均為花崗石,氣魄之雄偉,歷史之悠久,堪稱太湖之最。隨著西山環島公路物建成,到禹王廟的游客也日益增多。
關鍵字: 歷史悠久 年的歷史 洞庭湖 禹王廟 蘇州府志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