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西園戒幢律寺(西園寺)
西園戒幢律寺,簡稱西園寺,坐落在蘇州城西閶門外,創建于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700年歷史。寺內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綠茵曲水,鳥語花香。現存殿宇多為清末民初所建,是蘇州市內規模最大的寺院。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有面闊三間的牌坊、山門、金剛殿、放生池、大雄寶殿、藏經樓。出金剛殿東側有觀音殿,西側有羅漢殿。寺中還有念佛堂、法云堂、客堂、齋堂、庫房等建筑。藏經樓中藏有完整的《龍藏》四部,后送給香港寶蓮寺一部,元朝善繼法師血書的《華嚴經》等佛經八萬余冊。西園寺是一座規模完整、殿宇宏偉、佛像莊嚴,又兼有園林特色的大型寺院。西園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園放生池的總稱,在蘇州金門外下塘街,該寺始建于元代,初名歸元寺。現西園寺包括寺宇和園區,面積約10畝。西園寺羅漢堂創建于明代末葉,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毀于兵燹。現存第一進石拱門的圓框,雕刻精美,為明代遺物。其余建筑為清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建的。其工藝之精巧,令人驚嘆,可謂鬼斧神工,堪稱藝術精品。西園寺布局嚴格,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觀音殿和藏經樓等建筑。其中羅漢堂特點突出,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高達13米多。距離千手千眼觀音不遠處,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4面有4個不同面相的臉,據說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臺山文殊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堂內還塑有大肚彌勒像,寒山、拾得像,關公、韋馱像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瘋僧、“濟公兩像,其傳神與妙趣橫生令人為之傾倒,堪稱杰作。羅漢堂佛像在造型藝術上,保持了明清以來佛教造像圓臉、豐腴的特征,同時面部表情個性化、衣紋皺褶質感化,使人不覺得呆滯。五百羅漢均經精雕細刻并彩繪而成,獨具特色,堪稱珍品。從姿態來說,雖然全部是坐式,但絲毫也不覺得單調。 從整體造型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強者,慈悲心腸的善者。體現了江南能工巧匠精湛的雕塑技藝,實屬明清時期中國佛像雕塑的上乘之作。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七楹南向,高臺列階,氣宇軒昂。殿內正中結跏趺坐三世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世界藥師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釋迦佛兩旁侍立弟子迦葉和阿難。三世佛前站立二位天神,威風凜凜,一位是毗沙門天王,一位是韋馱。人們感興趣的是碩大的韋馱身子前傾怎么傾而不倒,原來泥塑匠人為韋馱quot; 穿quot;了一件戰袍,身后飄出的袍角使韋馱身子保持了平衡。大殿兩側站立二十位護法天神。三世佛后是海島觀音壁塑。北墻兩端騎獅的是文殊菩薩,乘象的是普賢菩薩。在西園中與羅漢堂一樣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黿。放生池為一蝌蚪狀大池,“頭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東南,面積相當寬大。池內魚鱉之類極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鯉魚,可與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黿,是明代所蓄老黿繁衍的后代,壽命已歷三百余年,炎熱天氣,才出水一現。西園寺山門前,有一個兩千多平方米的廣場,種萬株名木。寺內西花園的廣仁放生池,亭臺樓榭環繞,花木掩映,池中魚兒悠游,更有數只珍貴的黿,為別處所無,黿巳有數百歲,重逾百公斤常浮出水面,與游人逗樂。江南靈秀,蘇州園林小巧玲瓏,其風格也融進了寺院建筑之中,使得蘇州的寺院如西園寺更顯得含蓄雋永,富于文化色彩與歷史感,讓人回味無窮。
關鍵字: 大雄寶殿 氣宇軒昂 羅漢堂 西花園 觀音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