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龍山風景區
位于徐州市南郊和平路南。海拔104米,南北長約3公里。遍山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且山勢平緩易于登臨。傳說漢高祖劉邦起事前曾入此山,其妻呂氏遍尋無著,后觀天象,見山中有云龍之氣,于是入山,終于找到了劉邦,因而山名云龍。其實,此山因峰巒起伏,連綿九節,狀若游龍,而且常為云霧鐐繞,故名云龍山。又因山上興化寺內有北魏石佛,故亦稱石佛山。由北麓登山,迎面巨石上橫書“云龍山三十大亨,筆鋒犀利,鐫工精致。登上山頂,北眺九里山,兩千年前楚漢鏖戰的古戰場就在眼前;西覽云龍湖。碧波如鏡;東望黃河故道,猶如白練婉蜒;鳳凰山上莊嚴肅穆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盡收眼底。山頂近處是放鶴亭。此亭系北宋文人張天驥在宋元豐元年(1078年)春所建。張天驥自號云龍山人,隱居云龍山麓的黃茅崗,他在亭內養鶴兩只,清晨放鶴,傍晚招鶴,故此亭名放鶴亭。蘇東坡知徐州時,與他交往甚密,常在一起飲酒賦詩,并在放鶴亭建成不久,特地為張天驥寫了一篇《放鶴亭記》,亭以文傳,遂有名于世。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句,后人又在其南增建一亭,名為招鶴亭。連袂媲美。亭南有井一口,原名石佛井,深23米,因井鄰近放鶴亭,明天啟四年(1624年),徐州戶部分司張璇為它改名曰飲鶴泉,并題“飲鶴泉三字,立碑于井之南側。在放鶴亭不遠的黃茅崗巖石上,有東坡石床,崗崖的右上角刻有“石床二字,傳說蘇東坡有一次與張天驥等友人登山飲酒,曾醉臥于此。放鶴亭之南還有試衣亭和送暉亭,這是根據蘇東坡“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的詩句取名。放鶴亭之東是興化寺,進入山門便是雄偉的大雄寶殿,殿內有石刻大佛,這是與云崗、龍門石刻同時代的作品。相傳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侵宋時,30萬大軍圍攻徐州,駐扎在云龍山戲馬臺一帶,士卒們依山就石雕成一尊大佛頭像。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和尚勝吉主持,傍山依崖,建造了覆蓋大佛頭像的大雄寶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徐州知州王邑承又主持增雕了石佛的上半身,才成為如今所見的半身大佛坐像。石佛高約10米,因后檐墻高尺許,僅用三磚,故又有“三磚殿覆蓋三丈佛的傳說。大石佛兩側的巖壁上,還鐫有北魏太和十年(486年),以及唐宋時的造像和題字,神態各異的佛像嵌布其中,錯落有致。龕山作廟,削峰成佛,天然如畫。放鶴亭之西南是觀音大士巖院,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敞式山門,依山坡斜勢建五十三參,院內清幽雅致,有觀音正殿3間,內奉大士像。另有戲樓一座,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每逢廟會時,即在此演戲娛神。近年來,徐州市以云龍山、云龍湖各景點為中心,不斷發掘修繕歷史文物與名勝古跡,大力綠化美化古城。楚項羽的戲馬臺、劉邦的大風歌碑、獅子山西漢彩繪兵馬俑、漢代諸侯的地陵、漢畫像石刻,以及唐宋飛天摩崖石刻,清代的乾隆行宮諸景點,使今日徐州景物薈萃,蔚為大觀。
關鍵字: 上半身 云龍湖 大雄寶殿 徐州市 戲馬臺 龍山風景區